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22065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为避免无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内容提要: 为了避免无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必须把握课堂提问的几个要点 1、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感知能力) 2、选择课堂提问角度(提问要准确严密、突出重点、新颖有趣) 3、课堂提问要适度(问题的大小适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关键词:提问 记忆 感知 能力 感知 重点 新颖 适度 适量 适中 鼓励 态度提问是语文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方法不当,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避免无效的课堂提问,

2、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提问的几个要点。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在提问之前,教师不仅仅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应该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益,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培养学生记忆能力。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需要学生记忆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识记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其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知识方面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来答问。如:李密是什么样的人陈情表是他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二)培养学生感知能力。教师

3、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作出积极的反应: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应怎样划分,结构有何特点。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感知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构建课文结构的整体框架,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促进认识活动的深化和完善。如:药写了哪两家的事?这两家的事是怎样衔接起来的?作者要通过这两家的事表现怎样的主题?二、选择课堂提问的角度和方法 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选择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所谓“开窍”,就是能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所以,课堂提问

4、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角度。 (一)提问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严谨科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达上要字斟句酌,否则会产生思维的误导。如有一教师在教木兰诗时问学生:为什么战友们和木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呢?问题提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学生谁也讲不清“为什么”,教师也被自己难住了,只能含糊其辞,不了了之。提问的失误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与教师提问的初衷大相径庭,这就告诉我们:提问要准确严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之所在,或是内容方面的,或是表现技巧方面的,或在某一局部,或在几个语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彼此关联,前后呼应,重点明

5、确,使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如果只抓住一些枝节性的问题大提特提,或者不注意局部重点在全文中的位置,就颠倒了提问角度的主次轻重。如有一教师在教项脊轩志时,把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作为重点提问,如此提问,正如人们常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提问要新颖有趣。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对吗”、“是吗”的浅层,不能满足于一哄而起的热闹表象,而应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钱梦龙老师在教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

6、有出来表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找依据,最后统一于“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我们不能不为钱老师所选择的这一新颖有趣的提问角度而拍案叫绝。 一切最佳的提问都建立在教师对教材透彻了解,对学生十分熟悉,对提问艺术谙熟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找到最佳提问角度,必须在这几方面下工夫。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的适度指的是所提问题的适合程度,它应该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符合教学时间的科学安排。 (一)问题应大小适当。提问中常见的毛病:一是大而无当,一是琐屑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

7、,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你读了本文有什么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学生更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 “非常正确”,有些答问恐怕是连教师一时也想不起来的。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没有贴近教学目标,对学生不会有多大吸引力。琐屑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出,只留下一点点要学生说出来。比如,教师问:“雷雨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只要学生眼睛盯着课文就行,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屑不堪,这是两个极端的表现 。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的脑子里却空空洞洞。这样的

8、“提问”有什么意义呢? (二)问题要多少适量。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另一是问题满天飞,师生一问一答,此起彼伏,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被取消。(三)问题要难易适中。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时,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

9、筋就能答出来,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有时为了减小问题的难度,教师可采用分解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银杏一文在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对的引火的材料吗?”如果笼统地问:“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学生很难答出来。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如下几问:这个大句子是由几个小句子组成的?由小句子组成大句子使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小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把每个小句子都独立写成一句话该怎样说呢?这个大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语气?运用这种语气强调了银杏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提问联系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化难为易,同样起到了启发思维的作用。 只要教师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方法、提高提问的质量,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参考文献:谈教学的着眼点(叶圣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