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资料修改.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092855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学资料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字学资料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字学资料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字学资料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学资料修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讹变,指文字演变过程,由于使用文字的人误解了某些字的字形与原义的关系,而将这些字的某些部件误写成与它意义不同的其它部件,以致造成字形结构上的错误的现象。同源字,汉语大词典:“音,义相同或相近,属同一语源的字”所谓同源字,指的是具有共同的造字之源的字,同源字之间的本质联系时形义的联系。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意的学说。此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因为身份赴大多位于字的右侧,是王圣美首创。填空1,声符的变形表现:省声,讹变2,目前还难以确定最早的时代,但最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汉字已经成熟。3,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

2、的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汉字。4,通常认为汉字来源于表意的刻画符号和描摹图画,5,说文学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6,甲骨“四堂”罗雪堂 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 王观堂 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 董彦堂 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 郭鼎堂 卜辞通纂;发明辞例7,汉子发展内部规律:简化,声化,规范化,讹变8,文字三要素:形,音,意9文字产生前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10,汉字学原称“文字学”,更早为“小学”包括音韵,文字,训诂。11,古埃及:圣书字,朝鲜:谚文,玛雅人:图形文字,越南:喃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日本

3、:假名12,六书: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简答古今字与通假字联系:都有假借问题,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它强调字音相同,借字与本字字义无关;古今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强调文字使用的时代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区别:1,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异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通假字是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子与借字并存,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相替代。2,古今字是在文字制定上有目的的分化,联系确定;通假字本子与借字之间属同音字的临时借用,联系时非常固定的。3,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子与借字在意义上一

4、般没有联系。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从形成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其间的字体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甲骨文(殷商):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通称。甲骨文首先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发现的,因此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绝大部分是关于占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卜辞”。 卜辞的内容大致是:某人、某日、卜问某事、吉凶如何,有时也记录事后的应验。甲骨文的特点: 象形性强(有些字还带有原始图画的特点) 字形不太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有“合文”现象(几个字合写在一起) (2)金文(西周:金文,又称“钟鼎文”,或称“铭文”,是铸刻在钟鼎一类青铜器上的

5、文字(青铜器是铜、锡合金之器,颜色青灰,因此叫“青铜器”)。 从商代到汉代都有金文,但作为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阶段来说,“金文”特指始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字体,即西周金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也有明显的进步:(1)由于书写材料不同,甲骨文细瘦、方折;金文粗壮、圆润,因而更加美观(甲骨文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金文是用模子铸成的,铸前先将字反刻在模子上,可以细细加工)。(2)每篇金文中,字的大小比较一致,不像甲骨文,同一片甲骨上的字大小不一,显得凌乱。(3)甲骨文的刻写杂乱无章,常常颠三倒四;金文则排列较整齐,有时甚至先打上格子再书写。(4)相对于甲骨文,金文中“合文”现象大大减少,且不再有逆读

6、的合文,如“五十”写作 ,不像甲骨文写作 。(3)篆书(秦国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在西边,承袭了西周故地,也承袭了西周文化,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秦灭六国之后,便以秦文字为基础,规范文字,秦文字便成为汉字的正统和主流。秦统一中国以前的秦文字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一般称为“大篆”,统一后规范了的秦文字一般称为“小篆”。 “篆书”之称始于汉代,是汉人对秦朝文字的称呼。为什么叫“篆书”, 大篆的典型代表:籀文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石鼓文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体。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

7、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国文字(即大篆),凡与秦国文字不一致的,一律废除。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目前所能见到的秦朝小篆,有文物和文献两类小篆的特点: (1)字形固定,异写字较少 大部分字的构件、构件的位置、构件的笔画都已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与甲骨文字形书写的高度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 (2)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笔画彻底线条化。 小篆线条粗细均匀,笔画分布均衡,字的大小基本相同,字型均呈长圆态势,已初具方块字的规模。(4)隶书(主要指汉隶隶书起源于秦代,起初只是小篆的快写,也就是草体篆书,是当时老百姓

8、手头上写的民间字体。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字体(即“汉隶”;秦代的隶书叫“秦隶”,又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最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篆书难写,隶书方便;其二,秦王朝短命,小篆失去了政治基础小篆相比,成熟的隶书有以下变化:(1)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转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点画,彻底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2)在字体的态势上,变小篆的长圆而为扁方,笔画故意向左右两侧取势,与纤细秀气的小篆相比,显得更为沉稳有力。(3)因简化而造成偏旁合并、省变。 汉隶相对于小篆的这次变革,人们称之为“隶变”。隶变的关键是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的象形文字的面貌,使汉字点画化、符号化。(5)楷书(成熟于隋唐楷书本名

9、“正书”或“真书”,后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改称“楷书”。大约在唐代以后,“楷书”专指通行至今的这种字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书与隶书相较:(1)布局上:隶书的字体是扁方,楷书变为正方。(2)笔画上:横笔改为收锋,不再上挑;撇改为尖斜向下,也去掉了挑势;钩改为硬钩,不再慢弯;增加了斜钩( ,隶书中像捺笔)、横折(乛,隶书中是横画、竖画的自然结合)等有关汉字起源的记载和传说1.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 河图洛书说评价合理:八卦符号各代表一定物象又相互区别; 汉字的发源地点在河洛一带。不合理: 形体太简单,区别性太小 ,不可信2.结绳记事说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记事说评价合理:帮助人记忆,与文字产生的道理一致。不合理: 有效但区别度不足。3.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评价合理性:提供了创造文字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史官的职责。不合理性: 文字不可能由一个人来造, 需要约定俗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