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09285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有效性的探索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应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多运用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些课堂教师却一味采取表扬,简单认为只有不断激励,才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这些评价看似以生为本,却是对“课堂有效评价”的误解,不但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伤害了学生,减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评价的目的相背而驰。一、课堂教师评价的无效现象1、“大派送”现象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要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

2、。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欣赏与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是过了头就未必好。试想,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曾记得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秋天的雨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秋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此时,老师的一番好意成为伤害学生的“罪愧祸首”。2、“信口开河”想象一位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时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漏掉了好几个

3、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评价朗读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伪评价,对学生朗读不加以认真倾听就胡乱加以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地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孩子怎么会进步?3、“功利性”现象激励性评价是课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工具,如小红花、智慧星诸如此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一些一些“拿红花”“摘智慧果”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渲染出活泼的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学生

4、会把学习目标置之脑后不顾,只在乎眼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做学习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即答对了问题就想得到奖励,得到了奖励就可以“高枕无忧”,心安理得地去玩了,就在座位上用手摸,用彩笔涂画,反复粘贴,全然不顾接下来该学习什么。这一结果显然与老师的初衷相悖。二、课堂教师评价的失效原因(1)评价内容只定位于表面而失于虚。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肯定学生的答案时,没有让学生说出理由,致使评价变成了一种虚伪。可见教师没有预设好该如何评价,课堂评价十分被动。(2)评价方式只取悦于学生而毁于随。老师从课始到课终一路表扬,形式程式化,不但意义不大,甚至起反作用。可见教师评价诱导力不强

5、。(3)评价手段只热衷于功利而荒于嬉。当一个人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师评价无视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三、课堂教师评价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也在课堂评价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优,里面的词句都非常优美,如果老师能挖掘出教材本身的优势,在课堂上多一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给学生及时、准确、积极的评价,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预设策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预设性评价仍是非常重要的,这如同上课依然提倡备课进课堂一样。只有在你的评价语言库中储存足够多的评价用语,掌握多种课堂评价方式及其运用方法,

6、你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那应该如何去预设课堂教学评价呢?如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比较难,难就难在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去体会蚂蚁趴在叶子上时的危险与无助,要让学生去体会伙伴们来帮助时的热心与主动,去体会小伙伴帮忙时的辛苦与劳累,以及蚂蚁回家后的兴奋与激动。在教学这四个环节中的指导朗读或想象说话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涵设计如下评价用语:“此时此刻的小蚂蚁多危险啊!”“小蚂蚁多希望有人能去帮他一把呀!”“你真是蚂蚁的大救星!”“多热心的小蜻蜓呀!”“多主动的小伙伴!”“飞了这么长时间累了吧?”“都是些热心肠的伙伴呀!”“你们真是小蚂蚁的好朋友!”等等。只有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评价用语,才能在课堂中因生而异,因

7、文而异灵活运用,让人感到自然妥贴,同时也要推陈出新,让人不会觉得厌烦。2、诱导策略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所限,对于很多的知识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或者是有所偏差,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播以及诱导。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诱导策略。老师没有直接地告诉学生“浩浩荡荡”的意思,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例子,让学生自领自悟。如当学生说“浩浩荡荡就是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时,支老师说:“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满了屋子。行不行?”学生都说不行。“那为什么呢?”学生说“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支老师又举了

8、例子:“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学生又说不行。“问题出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还得是形成队伍的。”另一生说:“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支老师说:“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行不行?学生都说行。最后老师小结:“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势浩大的,你看“浩”、“荡”都有三点水。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这样的评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生成质量,也诱导学生一步一步真正理解“浩浩荡荡”的含义。3、激励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的调动,学生发言的欲

9、望需要老师的激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中,却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敢讲呢?或许就因为教师的评价机制的消极性扼杀了学生发言的欲望。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在学到其中“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这句时,有学生质疑“小树为什么会撑开绿色的小伞?”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小树为什么会撑开绿色的小伞?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春天到了,小树本身就会发芽。”有的说是“由于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所以小树在夏天就撑开了绿色的小伞。”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此时班内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小

10、树撑开绿色的小伞,是因为它要报答爷爷的恩情。”一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用赞许的目光鼓励那位学生继续说下去,那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爷爷在冬天的时候给小树穿衣裳,夏天到了,爷爷一定很热,小树知道了,为了报答爷爷,于是它就为爷爷撑开了绿色的小伞。”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更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改进。4、寻觅策略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努力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径、方法和突破口,给予必要的支持。在课堂教学中,要主要分

11、析学生的思维、情感与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层次,给予点播性评价。如教学句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一夜的工作)生1:如果是我的话,肯定要在办公室里放上电脑、电视、空调、沙发等。(听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师也笑了。)师(思忖片刻):这位同学说的是大实话呀,谁不喜欢舒适的办公室呀?周总理也一样啊,可他为什么没有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来布置办公室呢?(同学们马上从玩笑中转入深思,继而纷纷发表意见)生2:总理是为了节约呀!生3:总理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怎样享受,而是怎样为国家尽可能多节约一点。生4:可见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对于

12、生1的回答,同学们可能是笑他的好玩,而老师则笑他的童言无忌。虽然他这话有些叛逆,有些出格,更不合文章主题,但老师运用寻觅策略,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现这位同学很诚实,说的确实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如果在他发言后,老师和同学只是一笑了之,那么必然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老师先顺水推舟,肯定他的真实想法:“这位同学说的是大实话呀,谁不喜欢舒适的办公室呀?周总理也一样啊!”而后话锋一转:“可总理为什么没有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来布置办公室呢?”老师利用发现的眼光、寻觅的策略,将负面的信息巧妙地转化为正面信息,并加以强化、挖掘。既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又深化了文章主题。5、生成策略为了教师评价的质量高些、形式

13、丰富些,除了每位教师都应加强像备课一样预设评价用语的意识外;更需要教师运用生成策略,在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表现,利用教师的智慧,生成出符合当时课堂环境,符合当时教学情境的评价。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被教师请到讲台前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个女生在黑板上把“一户人家”写成了“一尸人家”,把“鸟儿”写成了“乌儿”。老师没有批评女孩儿,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你们看这一户人家的户,头上少了个点不是户了,而叫做尸,死尸的尸。这个点就

14、像脑袋一样,一个人脑袋掉了还能活吗?不就成死尸了?(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再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这分明是学生错写了两个字,可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这样让预设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灵光相碰撞,才能使课堂水乳交融,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语文课堂的教师评价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我们认识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展示评价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