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078859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如何使这些流动党员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层面浅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关键词:毕业生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大批毕业生流向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是由于暂时的未就业,导致毕业后党组关系未能及时转出,只能挂靠在学校,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低、具备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

2、但入党时间不长、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较为薄弱、党性修养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征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1。

3、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频率高,时间长。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毕业生流动党员入党时间都比较短,党员意识很淡薄,纪律涣散,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完成或不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极少数党员甚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大学生党员是在入学后才开始全面接触、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到大二、大三才开始被发展,所以大多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只有1年左右,但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在高校发展党员都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突出,是大学生群

4、体中的先进分子。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1、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重视不够,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近几年来,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认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有的认为毕业生离校后步入社会,范围广、流动性强,与学校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教育管理工作难度特别大,所以出现畏难情绪,干脆人为忽略。高校党建工作在管理机制上过多流于形式,相应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工作思路缺乏创新。很多党务工作者往往停留在维持已有工作成果和应

5、付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上,不注重思考,从而出现“不会管”的局面2。2、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章可循、无例可依。一部分高校党组织已经对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置、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3、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分散性与管理的连贯性、集中性存

6、在冲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分散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与党务工作要求的连贯性和集中性存在冲突,无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3。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4、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义务难履行,权利难享受。毕业

7、生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原因,没有便利的时间参与党组织活动和政治学习,不能按期交纳党费,也经常不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建议权和申诉权从而使得流动党员权利、义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5、毕业生预备党员管理难以落实到位。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样出现了“学校管不到,校外管不了”,“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一些党员

8、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三、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素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毕业生离校前,针对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自动参与党组织生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自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例如: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和党的规章制度,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向毕业生党员详细讲解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入程序和相应手续;让毕业生党员了解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同毕业生党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动向和联系

9、方式。离校后,在新的环境中,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党员意识有所淡化4。在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这些毕业生还常常变换单位,跨地区、跨单位流动的频率较高。由于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利用邮寄党课资料、飞信、短信、QQ、网络平台等常用通讯方式对其定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接受他们的思想汇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有的放矢。通过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要明

10、确什么情况下毕业生党员可以成为流动党员,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要明确暂留下来的程序,要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要明确由学校哪一级党组织和部门具体负责(一般可由系部基层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从学校层面明确职责后,通过层层抓落实,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健全配齐管理人员队伍,具体责任落实到党支部,以及到管理人员个人。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纳入对基层党健的考核内容中,进一步督促落实此项工作。 3、注重校外沟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协作。高校党组织应该加强与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要经常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

11、、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系,督促流动党员增强组织观念,督促他们主动与所在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对本地流出党员流向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签署共管协议,或采取派人走访、电话寻访等方式,加强协作与共管。要主动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单传送流入地党组织备案,条件成熟后应当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的教育

12、管理问题要尤其注意,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意见进行评估,作为其是否能按期转正的依据。如果毕业生党员就业单位具备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高校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受流动党员,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4、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管理机制。(1)高校党组织应克服“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以“全程”管理的理念来对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目标责任制”、“包干到人”,坚持不间断的“三会一课”制度,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行业划分到人。毕业生离校前,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将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就业动向登记在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

13、,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和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并及时变更信息,专人负责随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党员流动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离校前教育、离校后教育以及组织关系转出后教育连贯为一体,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工作机制。(2)学生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的流动学生党员逐步增加,每个时期也有学生流动党员转出,同时,学生流动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外界形势也会发生变化5。流动党员最大特点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应流动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树立静态与动态双重管理的新理念,冲破行政组织静态管

14、理限制,疏通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教育、管理的渠道,使流动党员能够便利地与党组织联系,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要建立经常联系制度,随时掌握学生流动党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除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要建立联系对子,明确责任。联系人负责向学生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学习、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等。联系人要经常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联系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满,负责向党组织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

15、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流动党员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每个党组织都能及时找到要管理的学生流动党员。5、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人文管理。虽然学生流动党员毕业了,但在他们的组织关系未转出之前,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仍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也要一如既往地为他们热情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高校党组织要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方针、路线和政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思想汇报”、“政策解读”等特色鲜

16、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同时,要求学生流动党员按照网上党校和网上党支部的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这些大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因此,党组织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要经常主动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及其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校他们是同学的楷模,有示范效应,在外他们向社会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他们的素质和党性修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必须加以创新,这是关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