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需要语言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042624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不需要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爱心不需要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爱心不需要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爱心不需要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爱心不需要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心不需要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不需要语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心、无声地语言在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群默默地用自己地行动来帮助他人的使者,他们不求回报就是这样平凡的做着不平凡的事。图中这位白发老人叫方德晴,是河南省桐柏县城关镇的离休教师,一个党龄只有年的8岁的古稀老人。几十年来,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和捡破烂的收入,先后资助多名贫困学生。 “方老师就是我们的亲妈妈。”这是受她资助过的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方德晴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很小时就父母双亡,她跟着爷爷艰难度日。教书的叔叔见她聪明好学,就利用假期教她读书认字,天长日久,方德晴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其实际文化水平已达到初中程度.199年6月,方德晴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饥寒交迫中成长起来的她,对贫苦家庭的

2、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桐柏县10多年里,她无论见到哪个学生有困难都要千方百计给予接济,每年她至少有一半工资花在贫困生身上。 161年,方德晴随丈夫调到百里之外的泌阳县西万小学.她的学生田晓朴,母亲去世,家里兄妹多,生活靠父亲一人支撑,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她除了承担晓朴的一切费用外,还像对待亲儿子那样照顾晓朴的生活,帮助他完成了学业。现在已当上企业经理的田晓朴,提起方老师总会动情地说:“没有方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方老师就是我的亲妈妈.”坐在中间的这位老人叫梁声翕,今年79岁,是河南师范大学的退休校医,民盟会员。从19年开始至今,她用自己不多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累计达2万余元

3、.1年来,她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已有名考上研究生,目前还有名在领着她发的“补助”上大学。因怕当面给钱,学生难为情她为贫困生办了1个“工资本”梁声翕老人无儿无女,一直独居,是河师大“奉献社”的帮扶对象,同学们经常看望她。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在狭小的房间里,堆了许多纸箱、废纸,是老人捡回来的,准备卖点钱。通往卧室的过道里,放着一张已辨不出桌面颜色的旧桌子,卧室内,一张小床上仅放了一条旧被子,一张旧圆桌上堆满了药瓶,还有一台1英寸电视机。据老人讲,952年她就患了骨结核病,现在病毒已扩散到了全身。“这么多年,有好多次病得昏迷不醒,都是学校的老师和医生们照顾我,才活到今天。”梁声翕老人说,“我别的也做

4、不成,就只有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点回报吧.”199年的7、月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老人拿出自己积攒的100元钱,寄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账户上.去年1月我国南部发生严重雪灾,她又把省吃俭用攒下的2000元钱捐给了灾区。512汶川大地震同样牵动着她那颗善良的心,这位75岁的老人再一次将手中仅有的11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她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一直坚持为社会奉献爱心。 不仅如此, 203年4月梁声翕还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系,身后捐献自己的骨骼,用于教学和科研;200年她又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联系,坦然地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用爱心之举,留给他人光明;并在遗嘱中嘱托将

5、自己的房产等身后遗产,部分捐给所在的民盟河南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剩余部分仍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在(山东)招远市,有这样一位老人,吃的是捡回来的烂菜叶,穿的是自己亲手缝的粗布衣服,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房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7年的时间里,用自己捡破烂的收入,先后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 他,就是年过90的耄耋老人刘盛兰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拓展到全国各地。刘盛兰的侄外甥刘昭江告诉记者,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

6、是17年。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在老人家里,记者发现了一摞崭新的汇款单,刘盛兰告诉记者,最近他又为河北的一对兄弟捐助了00元。看着老人手中的一大摞捐款回执单,记者算了一下,从211年8月至今刘盛兰老人又陆陆续续向外捐了10元,捐款的数额从每次的四五百到一两千不等。 “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这是刘盛兰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如今的刘盛兰已是年过0的耄耋老人,

7、考虑到老人的年龄跟实际状况,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曾多次做工作要老人到敬老院安享晚年,但这个“犟老头”不为所动,老人表示,只要条件允许,他的这一行为将继续持续下去,直至不能动为止在2008年5月,浏阳市民朱自明老人七十大寿.生日宴上,宾客们知悉了一个守了26年的大秘密。原来,老寿星26年来默默地资助了58名学生,花了将近15万元,这58人中有14人上了大学,还有两个正在读研。 此前,在很多人眼里,朱自明是个“怪老头”,领着近2000元/月的退休金,却常常靠拾荒维持生计。他家里没有洗衣机、冰箱,也没有手机,住的是土坯房在朱自明家的屋檐下,整整齐齐罗列着许多啤酒瓶。每天清晨,从居住的茶林村通往镇里的路

8、上,朱自明都会弯腰将路边的烟盒、矿泉水瓶一一收入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袋里。靠着拾荒,每年朱自明可以获得千来元收入,“我们自己有田,自己种菜,每个月开支不超出一百元,有千把块钱足够我和老伴过日子了。”说罢,他拿出一个记账本,上面有上个月的开支:电视收视费10元、电费5元、座机电话费25元算起来总共不到100元。 其实朱自明并不穷,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有1890元,三子一女都有工作。那还是183年,在张坊镇担任乡镇干部的朱自明分管文教卫工作,他从工资中拿出20元为当地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了奖学金。而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仅有40元. 此后,朱自明每年捐出一半工资,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随着工资的提

9、高,朱自明每年资助的金额也在增加,从500元达到3300元,一直到19年他退休,从没有间断过.退休之后,儿女们也各自成家立业了,朱自明干脆捐出每年的全部工资。26年来,他助学从未间断,已为助学花费了1450多元。在朱自明无私大爱的影响下,翁开明等人早就接过了爱心接力棒。目前他和朋友正资助着张坊中学的名贫困学生.“我能换身衣服不?这新衣服穿着浑身不自在!”生日宴上,朱自明有些坐立不安。朱老的长子悄悄说道:“爸爸这衣服是我们逼他穿上的。他已经1年没穿过新衣服了。”说起朱自明穿衣服,还有很多故事。他的大儿媳开了个服装店,经常送新衣服给他,但每一次都被他退回店中让儿媳卖钱。“省下来给孩子交学费了。”

10、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路过垃圾桶就弯腰看看,捡出空矿泉水瓶或一些包装盒,捏了捏然后带走。这位老人不是拾荒者,而是图中这位开县临江中学67岁的退休教师潘光权。40多年,他资助了10多名学生。“我小时候就是穷娃儿,希望这些贫困孩子有书读.记者见到潘光权老人时,他说的话不多,但很实在。“要不是潘老师,我就没有现在.”开县中医院知名医师熊克伟,说到潘光权动情不已。196年,熊克伟在开县竹溪小学读书,是大家眼中的调皮生.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潘光权,提出把熊克伟转到自己班上,帮着他改掉坏毛病。但熊克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潘光权又挤出钱来,一直资助他考上万县卫校。潘光权因患骨髓炎,妻子离他而去,至今独

11、身。他却不感到孤独,在他眼里,受他资助的孩子都是他的儿女.198年秋天,学生邓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家庭困难,他一天只吃两顿饭.潘光权让邓军搬到自己家里住,省吃俭用为他交学费。邓军上高三时患了肺结核,潘光权又省钱为他医治。拿到大学录取通知时,邓军扑通一声跪在潘光权面前说:“潘老师,您就是我的父亲。”潘光权在学校宿舍建起“留守之家”,留守儿童的生活费、零花钱都从他的工资里开支.为给孩子们筹钱,他停止了用药,并有了“捡破烂”的习惯。如今,共有0多名贫困学生,在潘光权的资助下读完了大学.潘光权获得开县“两德模范”称号,并得到了1万元奖金。潘光权抱着奖金来到校长办公室,坚持把这些钱纳入困难学生救助金。像这几位老人一样在拾荒资助 学生的老人有很多,他们中有农民、有教授、有医生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爱心。我能做的就是将这种高尚的品德进行下去,完成老人们还未完成的愿望,让不能走进校门的孩子,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们只是希望被人过得比自己幸福 溥涵编(摘自百度网)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