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02539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象学说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藏象学说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藏象学说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藏象学说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藏象学说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象学说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象学说详解(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4、脏腑之间的关系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藏一是藏于体内的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

2、脉、胆、女子胞)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比象。“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一一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一一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一一藏象理论的

3、说理工具(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一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1、五脏之精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土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心精: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肝精: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肝。肺精:由脾传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脾精:即为水谷之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肾精: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上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五

4、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加之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因此,五脏之气既有同源性,又有相对特异性。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虚衰,则生虚热性病证。五脏之阳虚衰,则生虚寒性病证。1、五脏藏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生成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2、精化为气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分布到五脏则为

5、五脏之气。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牛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五脏之精贵在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体内有序运行而不紊乱。五脏之气的盛衰取决于五脏之精的盈亏。3、气分阴阳一身之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所化生的五脏之气也有阴阳之别。五脏之阴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濡润、滋养、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第二节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本节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心位置

6、:位于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2、藏神(主神志、主神明)?神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总体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关系:?

7、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良好地发挥,才能发挥其主神志的功能。反过来,只有心神清明,才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1、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主要以阳气为用。同时需阴阳协调。?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2、心气下降?心阴与心阳。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指心脏气血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2、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联;舌之言语、发音依赖于心主血脉与藏神的生理功能。心寄窍于耳。3、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喜志有关。4、在液为汗

8、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5、与夏气相通应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附: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心主”?解剖:心脏外面的包膜?功能:保护心脏、代心行令臣使之官?病变:外邪侵袭于心时,代心受邪?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华盖”。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志为悲。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别称: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一)主要生理

9、功能1、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一身之气)(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肺气的运动,吸道,排虫,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称作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肺主行水是通过肺宣发与肃降实现的: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浊清之气的交换,然后再经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肺主治节:?1、调节肺之呼吸;?2、调理全身气机;?3、治理调节血液运行;?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10、。?1、肺为华盖?位于胸腔,覆盖脏腑之上,位置最高,故称隼盖”。水上之源、脏之长也、六腑之盖也。”?2、肺为娇脏(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肺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五脏六腑之盖,借鼻窍与外界相通,又司卫外之功能,故邪易伤肺而致肺病,故称娇脏。病理特征的概括:肺位最高,借鼻窍与外界相通,故外邪易从口鼻入侵;肺外合皮毛,外邪侵袭皮毛,最先受累及的也是肺;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耐邪气之侵。?3、主宣发与肃降(也属肺的生理功能)?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体现于三方面:?呼出体内浊气;?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上输头面,外布肌媵。?宣发卫气,司媵理开合,控制和调节

11、汗液排泄。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体现于三方面:吸入自然界清气,与谷气相合形成宗气向下布散以资元气;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组织以濡润之,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肺对皮毛的作用有二:宣发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养、司开合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发挥其对皮毛的滋养作用。皮毛对肺的作用有二:皮毛的汗孔又称“气门”,能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可调节肺的宣发功能而调节呼吸;皮毛受邪,内合于肺。2、

12、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与肺相通,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依赖于肺精的滋润和肺气的宣发。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悲)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和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应,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4、在液为涕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宣发至鼻窍。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寒邪、热邪、风燥之邪5、与秋气相通应肺与秋均属五行中的金,肺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

13、为飨泄,奉藏者少。观点一:西医学解剖中的脾。观点二:中医所说的脾”,包含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腺。观点三: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脾,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及功能,甚至和血液、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而现代解剖形态的脾是体内重要淋巴器官之一,主要参与体内免疫反电1、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分为运化谷物和运化水饮两方面。(1)运化谷物:脾气将谷物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饮食入胃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食物化为精微。

14、脾气转输精微途径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二是直接向四周布散其他脏腑。脾气健运脾失健运(2)运化水饮(运化水湿)脾气将水饮化为水精(即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上输于肺;二是向四周布散;三是下输膀胱;四是居中输转津液。脾气健运则水液布散通利,无水湿之患。运化谷食与运化水液的关系:运化谷食与运化水液二者同步进行,可分不可离,是脾主运化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是在病理情况下,外在表现有所不同。脾失健运:消化、吸收水谷精微障碍气血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消瘦、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纳少。水液输布障碍水液内停痰饮“脾为生痰之源”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泄泻“湿胜则濡泄

15、”?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养生和临床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1.养生方面,做到饮食有节,顾护胃气。?2.病理上,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正气虚损,导致疾病发生。?3.疾病预后判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4.治疗上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脾胃之气。?5.病人的护理上,注意嘱其忌口,时时顾护胃气。减轻脾胃的负担,待其功能恢复。2、主统血统,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在脾脏作用的体现。脾不统血的血证临床特点:1、出血量少,色淡,持续时间长。2、多见肌衄及下部出血,如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等。3、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