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02293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題谕文网MDD-DU7-SEE1 论文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孤独面对苦难与死亡时所承受的一切。活着 中的死亡所带来的悲剧是丰富的,其中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但是最重要的是反映出 了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沉重的悲剧感。正是这种潜在的社会历史所带来的悲剧成分使得作 品意蕴更加深刻,极具探索价值。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主人公福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 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力,来分析支撑他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无 奈与顺从,亲人间互相关怀的温情,以及深厚的家庭情结。福贵的生存状态也侧面反映 出了当代很多社会底层人群所面对的一切,是当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 念和生存策略。关键词:

2、余华 活着 悲剧 人物美德 叙事艺术宜順谕文岡MOO-口-弓弓弓I 引言1一、活着悲剧性的体现1(一)生存状态的揭示1(二)“贫困无序”的生活环境2(三)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3二、人伦美德的渲染与悲剧性之关系5(一)温情美德对悲剧的衬托5(二)活着对人物美德的表现5(三)悲剧主人公美德的中国伦理色彩6三、活着中悲剧的叙事策略7(一)突转与苦难7(二)叙述距离8(三)象征手法8结论9参考文献10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引言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觉内心沉重的小说。福贵的命运就像一场戏剧:从富 裕家庭的公子哥儿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又七次经历家人不断死去的悲剧。余华用一种 近乎冰冷的笔调述说着主人公一生的

3、故事。而这种冰冷的沉重就在这样在阅读中渗入读 者的内心。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不断 的展示在小说里。一、活着悲剧性的体现(一)生存状态的揭示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以福贵一生七次面对亲人的死亡向人们叙说“活着” 的艰难,小说深刻地描述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苦,他们生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遭遇 苦难与死亡的过程。余华在小说中所展示出来的一次次非正常死亡有着他自己一定的目 的性,那就是通过死亡更好地衬托生存,直面人生各种死亡,并且能够关注人们活着的 苦难状态。有人说,余华的死亡太过于艺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如此悲剧的 事情。当我们一次次在“宿命论”中不去追究

4、现实的悲剧制造者时,我们会发现死亡其 实是人生不可克服的困境,只是有的时候些死亡免来得太早,他们本来都是不应该发生 的。当余华把这些血淋淋的死亡悲剧展示给我们看时,我们才蓦然发现,这些都是中国 底层社会真实的存在。“死者有其天堂,生者有其寄托。让活着的人有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公 民社会的基本责任。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虽然他们自身没有安全和尊重的诉求,但他们 仍旧是一个公民,在公民社会里,其生命权应该得到必要的敬畏,而不是随意的践踏, 甚至剥夺。但遗憾的是,无数意外伤亡事故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 这些人,生命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

5、层 次由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余华:活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L| 口口 口 M7-SSSI 福贵、许三观这些民间的小人物,他们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连最基本的吃饭、医疗这 些最低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对他们来说安全和尊重就更是奢望。身处社会底层生存的 他们在苦难面前显得特别渺小,以至于苦难来临时毫无招架之力。他们只能是被动地接 受,而且还要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承受着死亡的打击,他们的生存交缠着生与死的 纠结,活着是对苦难与死亡的见证。(二)“贫困无序”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对待苦难、死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余华的父母是医生

6、,在他特殊的成 长环境里,余华对苦难、死亡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融入在小说中。在余华的最初的 岁月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那个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对 从手术室里提出的一桶桶血肉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1】。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我们干脆搬到医院里住了,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 哭声。那几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 听了不少。可以说余华在那样的岁月里除了理解了死亡甚至看透了生命的苦难与死亡,听着因 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成长,看淡了这一切。死亡对平常人来说是一定是充

7、满 不安与恐惧的,但是在余华的生命中,这一切是如此平常。所以,对待苦难、死亡,余 华的感受和平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以自己一种独特的视角,冷静的姿态去解读死亡,就 像福贵经历了亲人的七次死亡,但最后还是平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余华童年的特殊经 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鬼气,是 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杀戮和死亡,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黑夜般的生存的悲苦。”事实上, 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尽其渲染铺陈的苦难。他笔下的人物在悲剧的苦难中,要么挣扎, 要么呻吟,要么死亡,要么超脱般豁达承受。(三)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鲁迅说:“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要发展这生命。(进化

8、)”人的生 命是至高无上的,如果离开生命,就没有任何价值可以谈。有生命才能有价值,生命是中国作家网余华生平年表,1967年8岁中国作家网余华生平年表,1971年12岁【3】鲁迅杂文我们怎样做父母1919年10月,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2宜顺论文网www.13L价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说要“敬畏生命”。东方民族往往更关注的是群体的 生存,作为个体的人常常是被融入群体之中。活着中,和其它看似正常、偶然、天 意不可为的死亡相比,有庆的死亡似乎是个特例,他的死亡是唯一一个直接由人为造成 的,只因他需要献血的对象是县长夫人。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低层民众他们的安全保障越 差,生

9、命更不被重视。生命是无价的,但是低层的群众一旦发生意外,却可以用廉价的 金钱买单。农民工工伤死亡,家属获得的补偿最多只有几万元人民币,而城市人遭遇车 祸却至少可以得到三倍于此的赔偿。小说后一段故事中死亡事件实在是过于密集,凤霞 的死、家珍的死还没让读者喘口气,紧接着又是苦根的死。不得不来说到夹在中间二喜 的死。二喜的死再次证明命运对于人的作弄和不公,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甚至 对他的死因也没有过多的追究。二喜死于工地事故,是被意外掉下来的水泥板砸死的。 很明显,二喜的死是因为安全生产中人为的疏漏所致,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在很多工 厂、工地,很多农民工还在不安全的环境里操作工作,每天为了生存

10、,平淡的面对自己 的苦难与可能发生的死亡的意外,即使真的有意外发生,亲人们除了哭闹拿到一笔数额 不大的赔偿款外,别无他有,甚至连同情也越来越少,因为这个社会太多这样的故事每 天上演。生不能选择,死也不能避免,这都是命中注定的。在经历了亲人一个个死亡之后, 福贵并没有痛不欲生,反而表现了超凡的豁达和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这种超然的宽容 的态度接近于麻木。与苦难和死亡相伴的福贵,站在生命的尾巴上仍能一边快活的同老 牛聊天。虽然是苦难的人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外力的折磨福贵绝不是一个顽强 的反抗者,只是一个无奈的顺应者,而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太多这样的顺应者?二、人伦美德的渲染与悲剧性之关系(一)温情

11、美德对悲剧的衬托活着中悲剧感的成功营造还归功于对主角的道德品质的定位,余华在活着 中除了向人们揭示中国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同样也展现了他们人性的美好。福贵、家 珍、凤霞、二喜、苦根都是闪耀着美好品格的人物,他们承受着世间的磨难也散发着人 性和道德的光辉。福贵一家都是善良淳朴之人:福贵的达观洒脱、家珍的坚强勤俭、凤 霞的美丽贤淑、有庆善良淳朴、二喜的勤劳憨厚,甚至是仅有七岁的苦根作为福贵活着 的仅有希望也可爱懂事,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老百姓的所有优良品质。尽管命运残 酷,但是这家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温情却让人感到温馨,都洋溢着一种纯净高尚的 品质。福贵一家是一群善良而又无辜的普通人,在苦难命

12、运和暴力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 击,他们在生命旺盛的时候悲惨地死去,这就是悲剧,美好的事物遭到了毁灭。而这些 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又时常巧合性的发生。(二)活着对人物美德的表现活着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小人物们在“活着”的过程中闪现的人性美德,福贵 的达观洒脱、家珍的忍辱负重、凤霞的美丽贤淑、有庆的善良、二喜的勤劳憨厚都散发 着光芒。说到有庆,儿时与羊结缘的他,为了心爱的羊早起割草,怕耽误了上课喂饱羊 之后又光着脚丫跑着去上学。吃大锅饭的日子里,尽管羊归了公家有庆仍割草喂羊,如 同自家豢养。当福贵和家珍商量卖羊好给家人换粮食时,虽万分不舍有庆还是懂事的答 应了,只是恳求福贵千万不要把羊卖给宰羊的。就是这样

13、一个淳朴又善良的孩子,最后 因为抢着要救县长夫人而被医生活活抽血致死。在有庆的悲剧中,医生是个大恶人,无 论是抽血时的无情还是之后的冷漠,他们在善良的有庆面前是如此的刺眼。主人公福贵在小说的结尾是活下来了,和一头陪伴的他的老牛,他是有幸被活下来, 可是这背后或许藏着着更大的悲哀。福贵一生是坎坷与苦难的。如果说活着中一个 个人物的莫名死亡是让人悲痛得无以复加的惨剧,那么最大的悲剧就是福贵独自承受苦 难并且活着的悲剧。面对如此多的死亡,或许他宁愿死去的是自己,而不需要亲手埋葬 至亲。这就是小说最大的悲剧,全部人物的死亡所带来的悲痛都比不过福贵独活所带来 的悲剧更加伤痛。余华以独特的角度写出了中国人

14、的生存状态。小说并没有采用尖锐的言语对这些天 灾人祸进行批判,而是渲染了苦难中发光的人性美德,通过讲述小人物间的亲情、爱情 和友情,进一步展现了人性的善和美。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使我 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美与善的价值与宝贵,感受到悲剧所带来的悲痛。(三)悲剧主人公美德的中国伦理色彩“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感,福贵的父亲就是小说中第一个体现这一性格的人物。 晚年时儿子将他剩下的家产挥霍精光,徐老爷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责打福贵,而是将家产 变现为沉重的钱币让福贵自己挑着去找龙二清债。可以说,就是一种责任和承担的精神 支撑着他。活着就去承担是小说表现的中国伦理色彩中的人性美。“仁”作为一种

15、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在中国人身上传承,福贵身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个 朴素的中国传统美德。浪子回头后,他开始领悟现实残忍与生活艰辛,更开始懂得珍爱 身边的家人,在之后的大半辈子中他敬爱妻子、疼爱子女、宠爱外孙。不仅是亲人如此, 对于朋友亦是,当春生被批斗时,福贵依然和他保持那份友情,对福贵来说春生就是他 的朋友,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在他单纯的心中从不曾有阶级成分的划定,也并没有因儿 子的死亡迁怒于他。悲剧的主人公,即使如此保持着这份美德,但是依然被现实残酷的 折磨着。三、活着中悲剧的叙事策略余华的活着成功的实现了这几大悲剧要素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活着的悲剧 魅力所在。(一)突转与苦难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情节视为是悲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才是性格、思想 以及言语。情节是对人行动的摹仿,也可以说情节就是事件的安排,浪子回头重拾做人 品性的福贵,却没料到一生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儿子不幸献血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 子久病而亡、女婿因工意外毙命、孙子吃豆而死,这一连串情节成就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没有这些情节,读者无从感受福贵生存的悲惨和活着的无奈,也就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剧 色彩。活着中的“突转”来自于伴随福贵一生的福祸转化。当龙二赢得福贵的家产时, 福贵也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苦难,这里就是福贵悲剧的“突转”,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 爷转为了一个依附土地,朝不保夕的雇农。只是世事难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