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92551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霜满天”造语奇崛,原来,秋霜落地,凛然生寒,这是自然现象;可是在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好像繁霜满天,寒意逼人,颇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写秋霜充满,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原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秋寒霜重,夜籁人静。那么“霜满天”这种现象合理吗?我们得从霜的

2、成因分析:在严寒季节的早晨,草叶上、土块上经常会掩盖着一层霜的结晶。人们经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外表的温度很低,而物体外表四周的空气温度却比拟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外表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假如物体外表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外表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外表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到达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假如温度在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

3、外表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外表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阻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消失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剧烈的时候。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外表,不断地供给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淌得很快,接触冷物体外表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简单相互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阻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到达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简单形成了。因此,霜一般形成在严寒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

4、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外表上形成的,物体外表越简单辐射散热并快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简单形成霜。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假如与其质量相比,外表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简单形成霜。草叶很轻,外表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简单形成霜。另外,物体外表粗糙的,要比外表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外表粗糙的物体上更简单形成霜。所以从物理角度看,“霜满天”是不合理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突出钟声清旷悠扬,惊心动魄的特点。原来,夜半钟声是向四周八方传播集中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诗人听来好像非常洪亮,非常刺耳,好像是专冲着困顿潦倒的诗人而来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别处的感受。明显,钟声无形无情

5、,如此却有情有势,负载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愁苦,好像充盈天地,溢满胸怀的全是羁旅离愁。寒山古刹的钟声就这样一声接一声回荡在枫桥的夜空,充满在文人的心头,它敲响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划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雾,它甚至穿越时空,飘漂浮荡,向现在也向将来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人生故事。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吗?是否是诗人的臆造呢?探究说明: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的速度大;反之,气温低则空气的疏密程度大,声速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温度低的区域。当某区域的气温变化比拟简单,声音便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拐向地面。这样便会形成奇怪的声音跳动现象。深夜,寺内气温较高而枫桥河畔的气温较低,寒山寺的钟声便可传到数里外的枫桥河畔就缺乏为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