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8604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 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 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 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 境。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 然水系的保护利用, 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 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 “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 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1. 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

2、”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 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 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 经济意义:根据通知,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一 定 3 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 6 亿元,省 会城市每年 5 亿元,其他城市每年 4 亿元。对采用 PPP 模式达到一 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 10%。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 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 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

3、效评价,根据绩效评 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 10% 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 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具体绩效评价办 法另行制定。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 300 多个城市遭遇内涝,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 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财产损失重 大。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 达标。据调查,我国有 300 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 “严 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 泵站等“灰色

4、”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 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 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 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2.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 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 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 城市内涝的压力。建设海绵城市。3. 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

5、和质量。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 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各地应最大 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 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 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 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 “绿色”屋顶在滞留雨 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 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五、具体实

6、施对于小区建筑, 可以让屋顶绿起来, 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 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 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人行 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 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 “雨洪公园”, 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 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 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 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 提高水系的自净 能力。六、设计理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

7、依靠管渠、 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 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逢雨必涝逐渐演 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 扩容这么简单。目前( 2014 年)中国 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 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 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 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以深 圳光明新区举例, 这个年均降雨量 1935 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 一方面有 26 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 70%以上 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

8、必须调整, 把雨水 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 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 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七、载体组成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 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 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 城市内涝的压力。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 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

9、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 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 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 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 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 纳。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 “雨洪公园”, 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 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 能力。八、建设方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中,在缺水地区将优先利用透水

10、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 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则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 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保护已有海绵体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 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 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 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 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新建一定规模海绵体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 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 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城建规划布局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 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 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 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 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