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794940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桑绵粉蚧监测方法(试行)为规范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 疫情监测工作, 科学准确地掌握扶桑绵粉蚧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方法。本方 法适用于开展扶桑绵粉蚧监测。1 监测准备收集扶桑绵粉蚧及其寄主状况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 要的调查计划。2 监测区域发生区:重点监测曾发生疫情地区、有代表性的地块、重发地区及发 生边缘,全面准确地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未发生区: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如: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 来自疫情发生区的扶桑、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及植物产品以及其他限定物的 集散地和主要消费区、进口寄主植物产品集散地等。3 监测植

2、物扶桑、豚草、向日葵、茄子、番茄等。4 监测时期根据我省气候因素,每年3-11 月为监测时期。5 监测用品样品袋、记录笔、手持放大镜、解剖镜、镊子、指形管、医用剪刀、 标签纸、 70乙醇、脱脂棉等。6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为采用田间踏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田间踏查:在扶桑绵粉蚧的嗜食寄主扶桑、向日葵、豚草和茄科作物重点栽培种植地区进行全面踏查,每年调查2-3 次。定点调查:在田间扶桑绵粉蚧的嗜食寄主主栽区设置观察点进行定点 调查。每年3-11 月调查,每月调查一次。7 疫情诊断7.1 现场诊断如发现可疑的蚧虫标本,可根据其形态特征以及作物的受害症状作出 初步诊断,并视需要采集有关标本。诊断可依据扶桑

3、绵粉蚧形态鉴别特征 进行鉴定。7.2 室内诊断在监测中如有可疑蚧虫标本,无法现场诊断的应带回实验室用解剖镜 进行鉴定。新发现疑似扶桑绵粉蚧地区,需送标本至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 其委托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进行鉴定。送检时填写好有害生物样本送检 表,首次鉴定的标本需要保存。7.3 标本保存采集到的卵、若虫、蛹和成虫放入指形管中,注入70%酒精,上塞并 用蜡封好后,认真填写标本的标签,连同标本一起妥善保存。有条件的站 点可制成玻片保存。8 监测记录与档案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影像资 料等其它材料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9 监测报告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

4、报告,并按要求 逐级上报。在监测时期内:每月15 日调查一次,并填写附表1。附表 1 扶桑绵粉蚧监测调查表监测单位(盖章):调查地点县(市、区)镇(街)村调查地经度 / 调查地纬度 / 调查方法调查作物名称作物生育期发生地生境类型发生面积(亩)调查面积(亩)成虫数量(头/m2)若虫数量(头/ m2)有虫株率()*本地最早发现时间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日备注注: 1.调查时间为3-10 月,每月15 日调查上报数据一次;2. *项为初次发现该有害生物的监测点填写。附录 1 扶桑绵粉蚧鉴定检疫及防控一、分类地位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隶属于半翅目、蚧 总

5、科、粉蚧科、绵粉蚧亚科、绵粉蚧属(Phenacoccu)英文名为Solenopsis mealybug,异名为Phenacoccus cevalliaeCockerell、Phenacoccus gossypiphilousAbbas, Arif & Saeed。二、形态特征雌成虫 活体卵圆形,浅黄色,扁平;表皮柔软;体背被有白色薄蜡 粉, 在体节分节处蜡粉少或无, 显出皮层的颜色;腹面蜡粉很薄;周缘 通常还有放射状蜡突。足红色,足通常发达,可以爬行。腹脐黑色。被有 薄蜡粉,在胸部可见0-2 对,腹部可见3 对黑色斑点。体缘有蜡突,均短 粗,腹部末端4-5 对较长。除去蜡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亚

6、中区可见2 条 黑斑,腹部1-4 节背面亚中区有2条黑斑。制成玻片后, 显微镜下可见体 阔卵圆形, 2.5-2.9 mm 长, 1.60-1.95 mm 宽。触角9 节,基节粗,他节 较细;单眼发达,突出,位于触角后体缘。横椭圆形或盘形,体背具背孔; 腹面有腹脐1 个;常有螺旋形三格腺, 25-30 个。多格腺,仅分布于腹面。 五格腺缺。雄成虫体微小,红褐色,长1.4T.5mm。触角10节,长约为体长的 2/3。足细长,发达。腹部末端具有2 对白色长蜡丝。前翅正常发达,平 衡顶端有1 根钩状毛。三、地理分布北美洲:墨西哥、美国(亚利桑纳、加州、哥伦比亚、伊利诺斯、马 里兰、密歇根、密西西比、新

7、泽西、新墨西哥、纽约、俄亥俄、德克萨斯、 佛吉尼亚); 南美洲: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巴拿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尼日利亚、贝宁、喀麦隆;大洋洲 新喀里多尼亚;亚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中国。四、寄主范围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较广, 在巴基斯坦可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 唇形科、锦葵科、藜科等18 科55种植物,在佛罗里达可在几百种草本植 物上发生。该虫对一些重要经济作物(如棉花、西红柿等)危害严重。主 要寄主有: 棉花、扶桑、向日葵、南瓜、茄、番茄、甜茄、龙葵、马利 筋、番木瓜、黄花蒿、三叶鬼针草、一点红、银胶菊、苍耳、田旋花、铺 地草、磨盘草、巴豆、咖啡黄葵、赛

8、葵、地桃花、黄细心、列当、长隔木 大戟、羽扇豆、蜀葵、灰毛滨藜、碱蓬、蓍草、豚草、黄花稔、酸浆、马 缨丹、洋金花、假海马齿、神秘果、芝麻、蒺藜等。五、为害特点扶桑绵粉蚧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 花芽和叶柄,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叶片、枝条、嫩茎、根、果实等的 汁液,影响植株生长,果实被害后常结实少、变小、畸形。另外,分泌蜜 露污染叶片,导致煤烟病发生,降低了叶片光合作用功能。受害棉株生长 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花、幼铃脱落,严 重时可造成棉株成片死亡。虫量大时,也可寄生在老枝和主茎上。1992 年发现其发生危害。2005年以来,巴基斯坦、印度

9、等地棉花上该虫暴发成 灾,给当地棉花种植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旁遮普省 棉花受害严重,随后在境内18个种植区中有11个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4.5 万hm2; 在BT棉花和非BT棉花上该虫均暴发成灾;扶桑绵粉蚧对棉花的危 害极为严重,2006 年旁遮普棉花减产12%,2007年减产达到40%, 2007 年旁遮普地区2 个月内购置农药防治该虫的费用达1.214亿美元。2008年8 月在我国广州发现。国际棉花咨询中心认为,该虫为一种扩散迅速、危害 严重的棉花大害虫,是全世界需要警惕的,尤其是在我国与印度和巴基斯 坦交界,边境线很长,很容易被交通工具和贸易材料携带传播到我国棉区。六、

10、传播途径该虫若虫可从染虫的植株转移到健康植株。低龄若虫可随风、雨、鸟 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到健康植株。由于具蜡质,虫体常被动地粘附于 田间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动物或人体上而传播、扩散。长距离的传 播主要依靠染虫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若虫也可随灌溉水流动而扩散。蚂蚁等蚧虫的共生者常会将若虫从染虫的植株搬运到健康植株上。七、生活史和习性扶桑绵粉蚧繁殖能力强,营兼性孤雌生殖,单头雌性成虫平均产卵在 400-500 粒,种群增长迅速,年发生世代多、重叠。雌虫产卵在卵囊内, 每卵囊有卵150-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期很短,孵化多在母体内进 行,因而产下的是小若虫,一龄若虫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

11、短时间内即 可取食危害。属于卵胎生。卵经3-9d孵化为若虫,若虫期22-25d,常温 下世代长25-30 do在气温10-20C开始繁殖,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该虫 1 年可发生12-15代。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 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由于该粉蚧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世代重叠 严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很少有天敌可以控制该虫。生活史:早:卵一 一龄若虫一二龄若虫一三龄若虫一雌成虫;:卵龄若虫一二龄若虫预蛹一蛹一雄成虫。八、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绵粉蚧常固着寄生, 虫体较小, 极易随苗木、果品传播, 低龄若虫可 随风、雨、鸟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到健康植株,

12、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调 运寄主苗木传播,故加强植物检疫意义重大。严格禁止从印度、巴基斯坦 等国输入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包括棉花、向日葵、茄子、南瓜、大戟、 羽扇豆、蜀葵、酸浆、马缨丹等苗木和植株、叶片等。对普查发现害虫的 扶桑等, 应采取果断灭虫措施, 对所有扶桑绵粉蚧危害的植株(花卉、蔬 菜、棉花等)进行药剂处理。2、农业防治措施清洁田园 将棉田、果园和林地周边有扶桑绵粉蚧的杂草铲除并烧毁, 将有害虫的棉花等植物落叶或枯枝清理烧毁。根据绵粉蚧的越冬习性,结 合冬季果树修剪, 剪去蚧虫密度大的枝条, 对局部白色卵囊分布较密集 的枝条和叶片, 人工剪除深埋或烧毁, 或用硬毛刷、细钢丝等刷除越冬若

13、虫、卵囊等,刮除枝、干上的老皮、翘皮、降低越冬虫量减少虫口基数。冬耕冬灌 冬耕冬灌, 特别是深耕冬灌,可以消灭越冬虫蛹, 降低和 减少翌年害虫越冬基数, 减轻危害发生。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创造良好通风透光生态环境, 增强树势等栽培措施,有利减轻绵粉蚧的危害。3、保护与利用天敌引进、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是害虫防治的有效措施。在巴基斯坦和 印度, 很少有天敌可以控制该虫。寄生该虫的寄生蜂种类较多, 具有较高 的寄生率, 在印度,在银胶菊、苍耳和土牛膝的扶桑绵粉蚧上发现 Aenasius bambawale的寄生率可达到20%-70%。陈华燕等(2010 )从广 东和海南采集的扶桑绵

14、粉蚧饲养出的寄生蜂中发现了该跳小蜂, 为中国 新记录种, 并对其简要记述。我国介壳虫的天敌资源种类丰富, 主要有瓢 虫、寄生蜂、草蛉等。一般常见的有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 Pallas)、多异瓢虫H 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Linnaeus)、红环黑瓢虫Rodalia limbataMotschulsky、黑缘红瓢虫C. rubidus H ope等,均可捕食绵粉蚧的成虫及成虫。其中,六斑月瓢虫 Cheilomenes sexma

15、cula ta是国内常见的扶桑绵粉蚧的捕食性天敌(武三 安和李立,2010)。此外,脉翅目草岭科草岭属Chrysopa的多种草岭也可 捕食绵粉蚧的成虫和若虫。膜翅目的小蜂科、 光小蜂科、 跳小蜂科的许 多种类可寄生绵粉蚧。因此, 国内学者也开始借鉴其它蚧壳类害虫的防治 方法, 结合扶桑绵粉蚧在我国发生危害的特点,尽快在发生区或该虫的原 发生地寻找和引进有效的天敌种类, 有效地控制扶桑绵粉蚧的为害。Rabinder等(2008 )观察了普通草蛉Chrysoperlacarnea捕食扶桑绵粉 蚧效率和发育规律。 Gautam 等( 2010) 测定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 sp ( carnea group )和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N avas) 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 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有效的生物防治取决于捕食性昆虫在植株上的天然 定殖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吞食能力。这些研究均为利用天敌防治扶桑绵粉蚧 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域绵粉蚧及天敌发生情况, 可将天敌种群较 多、发生量较大地区的天敌种类, 人为地进行转移、引种释放于天敌发生 量小、蚧虫为害严重的地区或果园内, 以增加该地区的天敌种类及数量, 达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因此,保护天敌, 有利于控制绵粉蚧的为害。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