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6778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河南熟,天下足”。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所生产小麦和大米的主要成分为【】 A蛋白质 B油脂 C淀粉 D维生素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河南熟,天下足”地方俗语为载体,增加了农业经济特色和人文特色,给考生以亲切感; 考查糖、蛋白质等营养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小麦和大米的主要成分是糖类中的淀粉。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教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建议:此类习题难度虽说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容易被师生所忽略,但从这几年我省命题的情况来看,营养素与人体健康一直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

2、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常见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做出准确判断,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淀粉属于糖类、酶属于蛋白质。2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卡通图画情景显示内容,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用途分别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很明显,A选项“我能为可燃物助燃”即支持燃烧,这是氧气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氧化性);C食物的氧化变质属于化学变化-缓慢氧化,也体现氧气的氧化性;D光合作用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体现CO2的化学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

3、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使水蒸气凝结在一起而降雨,所以,B符合题意。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助燃和光合作用的理解不够。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用途时,最好能找出对应的性质,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物质介绍,关联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 【】 A食盐 食醋 B生铁 氢气 C空气 纯碱 D冰水共存物 烧碱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从组成

4、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食盐、生铁、空气属于混合物,冰水共存物属于化合物;食醋属于混合物,氢气属于单质,纯碱、烧碱属于化合物,选C。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分类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D的原因主要是对冰水共存物和纯碱、烧碱的俗名理解不够。建议:此类题最好不要一个选项、一个选项判断,容易出错。建议用排除法:可以先判断各选项第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混合物,排除了D,然后判断第二种物质是否属于化合物,排除了A、B。另外,俗名也需要结合性质、用途进行理解性记忆,如烧碱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有了俗名苛性钠;又因为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的过程放热,有了俗名火碱、烧碱。教学中

5、要避免考生死记硬背,注意理解性记忆资源的开发。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B水通电分解和水的蒸发都是化学变化C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D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涉水知识:包括水的组成,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多个知识点。水是生命之源;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很明显,B选项中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泡沫,只会有浮渣出现,软水中加入肥皂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选B。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考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考生平时已经

6、注意了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每年都有节水宣传周,2008年以四川地震和南方罕见雪灾为载体,各地试卷引出的题目有水的净化、消毒,防止水污染,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和习惯,向灾区军民提供水资源救助,人体每天需要补充水等。涉水知识也是我省中招的常见考查对象,通过学习或考查涉水知识,使考生知道水对生命活动和工、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水意识。5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制备气体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实验结束后,用嘴吹灭酒精灯D将氢氧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称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用剩的药品要放到指定容器中

7、;用嘴吹灭酒精灯容易引起火灾;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的玻璃器皿中称量;制备任何气体之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选B。阅卷反馈信息:本题简单,大多数考生对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酒精灯和天平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较熟悉。建议: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其重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基本操作是中招考试中一定涉及的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学习中缺乏耐心细致的阅读和观察,从而导致个别考生此类试题得分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不要把做实验当成一种游戏。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8、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哪些问题。基本实验要做到规范、熟练、安全操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考生养成习惯,形成基本素质,这也是理化生实验考试的宗旨。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 A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B用三聚氰胺提高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 C用甲醛的水溶渡浸泡水产品 D用霉变花生制成的压榨花生油烹调食品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关系常识为素材,展示了化学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考查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说法”或“做法”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化学原理。甲醛有毒,用甲醛溶液

9、浸泡水产品有害健康;三聚氰胺,低毒,禁止使用为食品添加剂,缘于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霉变食品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其中有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故选A。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化学教学中STS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建议: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尽量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用化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同时,复习时教师还要关注当年发生的化学时事,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焦点,从中提炼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用化学的视角来看问题,用化学知

10、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观点;关注教材课后资料和拓展性课题的阅读。7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锌和稀盐酸 B二氧化碳和水 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能否相互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灵活运用多个知识点。A锌和稀盐酸,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锌排在(H)前面能与酸反应,但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B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知,两者不发生反应;选

11、D。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是多个知识点的整合,需要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部分考生误选C,可能是审题时只注意复分解反应类型,忽视能否相互反应的判断造成的。建议:河南省中招初中化学考试时间短、分值少、试卷短、内容多,属于小分值、大综合试题特征,决定了大部分试题有相当的综合度,这就要求河南考生要有较高的审题能力,只有明确一个试题有几个要求,才能展示出能力,获得好成绩。不管考生基础知识再好,没有审题技巧,难于得高分,试卷也给河南教师提个注意考生这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8环境问题是2009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下列情况中:煤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动植物的呼吸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A B

12、 C D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大气污染为依托,考查使用汽油和煤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氧、碳循环;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等知识点。煤和车用燃料汽油或柴油,都属于化石燃料,它们燃烧会生成硫、氮的氧化物,与工业排放的废气一样污染空气;动植物的呼吸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选A。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得分率一般,说明仍有部分考生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产生原因没有熟练掌握。建议:教学中要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成因进行理解性分析,如从组成上认识煤和石油的产品燃烧产生污染物的根源。通过“和谐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2009年国家有关环境保护

13、重要政策的了解,体现学科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9草莓、香蕉等水果具有芳香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等物质。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B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分子构成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D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 :1 :16思路方法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根据化学式的信息可知:乙酸乙酯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该物

14、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4 + 18 +162 88;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4 :18 :162 6:1:4 。选C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得分率不是很高。误选A的理由是学生对氧化物的概念没有真正把握。误选B是对物质的构成理解不力,误选D的理由是对化学式相关的涵义和计算欠缺。建议: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是我省历年中招考试的必考内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以重点训练。 10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将t时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溶

15、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1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a、b的饱和溶液所需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了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看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溶解度,所以在叙述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由图可知,t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相同),说明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固体的质量相等,即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由图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增大,t时,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形成40时的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没有改变,所以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由于10时a、b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分别用100g水配制a、b的饱和溶液所需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阅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