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49422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张永丽王宝文2012-8-10 9:45:26 来源: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4期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 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 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 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 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 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关键

2、词:农村劳动力流动,生产要素,农业发展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农村劳动力总 数大约为4.7亿,其中流动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达到了 2.3亿。农村劳动力由 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 经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农村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又是农村其他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农村劳 动力流动能够全面带动农村资源禀赋的调整,对农业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学 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流动对农业能起到促进作用:如杜鹰(1997)等人认为在资金不足的地区存在着劳动对资金的

3、替代,农村劳动力往往 能为农业生产带来积极影响1。赵树凯(1997)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的收 入效应明显,促进了农村稳定,对农业没有消极影响2。蔡昉(2003)等人的 研究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流动能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集中,提高农业现代 化水平3。另一部分学者则持有不同的观点。李强(2001)研究显示外出农户 平均产量低于非外出户4。石磊(2004)认为大批青壮年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外 流,造成的“精英流失”对农业发展不利5。曾绍阳等(2004)认为劳动力流 动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导致忽视农业的现象出现,农业劳动 力素质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6。学者们多方面研究了劳动力的流动对农

4、业发展的影响,但还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是缺乏连续性,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具体的时段,没有动态地把握劳动 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其次是研究不够全面,一般集中于劳动力流动对农业 发展某个方面的影响,系统性的分析研究还很缺乏。对此本文将就劳动力流动对 农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连续、系统的分析,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阶段特征依据流动行为和特征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可分为三个主要 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本地流动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式是本地流动,由农业流动到农 村非农产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情况不断 加剧。此时蓬勃发展

5、的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找到了出路,大批农 民在本地的乡镇企业务工。1980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仅为2827万人,到 1988年达到9545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12.9%,流动人数占到当年农村劳动力 总数的23.8%。流动者大多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即农忙时间从事农 业生产劳动,农闲时间到附近乡镇企业打工。(二)20世纪90年代:异地流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和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以及原有对农 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限制的放松,劳动力流动开始更多得呈现出“异地流动”的 特征。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得流动到外地打工,成为专业打工者。2000年的人 口普查数据显示,跨省及

6、本省跨县市流动人数达到7876万,已占到当年农村流 动劳动力总数的52%。但同时大部分有外出打工的家庭依然没有放弃农业生产。 一般是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家庭其他成员仍然留在农村从事力所 能及的农业生产。(三)21世纪初至今:完全流动21世纪以来,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体现出完全彻底 流动的特征。首先,流动人数的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度农民工增长率 仅为1.9%,农村已没多少待流动的劳动力。其次,本地流动的劳动力比例下降, 外出流动的比例持续上升。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离土又离乡,人离家也离” 的特征。相比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候鸟”式的外出方式,劳动力外出流

7、动变 得更加稳定。2006年外出农民工平均在外时间达到了 9.4个月;同时流动劳动 力同农业更加疏远,大量农民工完全脱离农业。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引起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其他资 源重新配置,对农业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一)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小农经营向农业产业化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改变着农村资源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离土不离乡”和“人离家不离”的流动方式下,农业的 劳动力供给始终是充足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提高了农 民收入,增加了农业资本的投入。但这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未能动摇小农

8、经营的 方式,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自给自足特征明显,农户土地生产规模几乎没有变 化,仍然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进入21世纪,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 经营方式。首先,不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流出农村后,专业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的 主要承担者,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其次,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彻底流出农 村,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向未流动的农业户流转集中,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再次,劳动力离开农村后,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农 业户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农业生产从决策、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 必须把握市场需求,这促进了农业的市场化。最后,由于单个农户难以应

9、对农业 市场化产生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所以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统筹生产、保障自身利益 就成了农户的现实选择,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 场化和组织化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由此,在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下,农业产 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开始确立起来。(二)促使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突破瓶颈向高层次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很大程度上生产技术决定生产效率。而技术又往往取决于 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以往我国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 方式,严重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领域的渗透,使农业技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 主,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形成典型的“低水平 均衡陷阱”。劳

10、动力流动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局面,并对农业技术和效率的提高产 生了重大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农业并不缺乏劳动力,不存在资本对劳动力的大规模替代。 流动带来的非农收入增加了化肥、农药、良种等流动资本,提高了农业产出。进 入20世纪90年代,青壮年的外流使得农业劳动力整体偏向老龄化、女性化,但 流动带来的非农收入转化为农业投资,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农业科技水平有所 进步,农业产出并未出现下滑。1990-2000年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增长8.4%,小 型拖拉机拥有量年均增长率为13%,但技术更先进、适于规模化生产的大型拖拉 机年增长率仅为1.4%,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层次还比较低、仅局限在家庭生产 的

11、小范围内。进入21世纪,在劳动力彻底性流出以及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情况 下,资本开始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使生产效率更高、科技更为先进的设备得以广泛使用。 2000-2010年小型拖拉机年增长率回落到3.7%,大型拖拉机年增长率上升到 15.3%,增长速度远远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出而农业产 出不降反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2000-2010年农业人均粮食产量提 高了 39.8%。(三)促使农业生产结构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和市场化转变过去我国农业生产由2亿多分散的小农家庭承担,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征 明显。劳动力市场

12、和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当有限,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并呈现出“吃什么、种什么”的典型的细碎化、分散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农 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对大量的兼业农户来说,农业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家庭日常 生活,仍是小农经济,生产结构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农村参与流动的农户 比例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目的和农业产出结构等方 面的差异明显。调查显示,83.6%的专业农户收人完全依靠农业,其农产品商品 化率为62.3%,明显高于兼业户的45.2%和非农业户的39.1%,农户分化趋势十 分明确7。专业农户追求收人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方向,所以随着 兼业户退出农业,专业农

13、户承担农业生产,农业整体的产出结构发生了改变。一 方面,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明显提高。2005年农村粮食人均出售量超过占有量, 2010年其比值达到了 1.2。另一方面,粮食作物比重降低而经济作物的比重升高。 总体上农业结构逐步同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四、基于超越对数函数的劳动力流动产出效应分析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是一种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具有易于估计和包容性 强的特点,而且没有对技术进步的附加限制条件。相比常用的C-D生产函数,它 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以更有效地研究生产函数中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 性,准确计量各投入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替代关系。这里用超越对数函数研 究劳动力流动对农业产出的直

14、接效应以及通过其他要素产生的间接带动效应。劳 动力、资本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用L、K、G来表示,Y代表 农业总产出,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如下:LnY= 8 +aLlnL + aGlnG+aklnK+l/2aGG(lnG)2+l/2akk(lnK)2 + l/2aLL(lnL) 2 + akLlnLlnK+aLGlnLlnG+ akGlnKlnG用E代表要素的产出弹性,得到农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可以得出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对农业产出的总效应:,经 过分解可得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效应AL以及间接效用,包括资本效用Ak和土地效 用AG。且有A t= (a计 ctilnL) xAacj

15、clnGx为了使研究具有连续性,实证分析样本选取19822008年的数据,农业产 出选取不变价格的农业增加值,资本变量选取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劳动力 变量选取全国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土地选取全国农业播种总面积。在回归过程中 发现模型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具有多重共线性。用主成分法消除 多重共线性,得到回归方程:LnY=511.46 4.121lnL+28.73lnG+0.701lnK0.398Xl/2(lnL) 2 +2.429Xl/2(lnG) 2 + 0.089X1/2 (lnk) 2 + 0.068lnL lnK+0.404lnL lnG+ 0.058lnK lnG计算得出19822008年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业产出的效应,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I劳动力流动对农业产出的影晌年份直接效应阖接效应总效应土地效应1982“.0240.0490597-03781984-0.0710.0040.041-0-0261986-03910.022OJ28414】1988-0.9380.0560.546-0.3361990-1.4120.0830.822七50719920.406-0.026-0.2360J4419940,526-0.036-0.3070.1&41996Q.141-0.010-0.0830.04919980514-0.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