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49323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免费全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一、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引人瞩目,已成为新能源的领跑者,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研机构、风电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风能资源评估、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认证、风电场开发及运营、风电场并网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在海上风电开发领域,初步解决了海上运输、安装和施工等关键技术,开始积累海上风电场运营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风电专业人才队伍,风电学科建设也已经起步。(一) 风电设备产业化情况在“十一五”科技计划的引领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委托设计

2、、与国外联合设计和自主研发等方式,掌握了1.5MW3.0MW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技术。目前,国产1.5MW2.0MW风电机组是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并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风电机组已有小批量应用;3.6MW、5.0MW风电机组已有样机;6.0MW等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正在研制。国内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部件的制造能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主流机型的配套需求,并开始出口;轴承、变流器和控制系统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步,开始供应国内市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兆瓦级风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超过20家。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前五名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当年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我国有四家企

3、业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进入全球前十名。(二) 风电场建设及资源开发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内风电开发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89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大型风电场建设能力的开发商超过20家,共已建成风电场800多个,风电总装机容量(除台湾省未统计外)4470万千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启动海上风电开发,首个海上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安装34台国产3.0MW风电机组,并于2010年6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项目总容量100万千

4、瓦,位于江苏近海和潮间带地区。(三) 风电科学技术及公共服务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叶片翼型设计等风电关键科学技术领域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打破了国外对风电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海上风电开发领域,我国自主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海上风电场设计、施工技术,研制了一批专用的海上风电施工机械装备。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风电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一批风能领域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参考国际惯例初步建立了风电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为我国风电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四) 风电人才队伍及学科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

5、,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风电人才队伍及学科的建设。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风资源勘测分析、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风电并网等风电行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了风电全产业链的熟练技术人员队伍,并吸引了大量国外优秀的风电人才加盟。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开始培养专门化人才。二、形势与需求(一) 当前形势通过国家多年的持续支持,我国在风电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我国风电产业现状及国内外趋势,我国在风电科技领域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在:1、先进风电装备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早期,我国风电机组

6、主要依赖引进国外设计技术或与国外机构联合设计,根据我国风资源等环境条件进行自主设计、研发新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不足,且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设计工具软件系统。在风电零部件方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比较落后。如齿轮箱、发电机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叶片处于自主设计的初级阶段;为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配套的轴承、变流器刚开始小批量生产,控制系统尚处于示范应用阶段。2、风资源等基础数据不完善,风电场设计、并网及运行等关键技术需要提升。我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评价尚不精细,风电场设计需要的长期风资源数据不完善;风电场设计工具依赖国外软件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环境和

7、地形条件的风资源评估及风电场设计及优化软件系统;风电并网技术急需深入研究和创新,以提高风电并网消纳水平;尚未形成自主研发的先进运行控制和风电功率预测等风电场运行及优化系统。3、风电行业公共测试体系刚刚起步,风电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已参考国际惯例初步建立了风电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但鉴于我国特殊的环境条件(如台风、低温、高海拔等)和工业基础与国际上有一定差别,需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风电行业测试及相关测试系统设计等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制约了我国风电技术的发展,而欧美风电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完善的国家级风电机组野外测试、地面传动链和叶片测试等公共测试服务体系,为本国风电产业的发

8、展做出了贡献。4、风电基础理论研究尚待深入,缺乏自主创新;风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由于风电大规模发展较晚,我国在风电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大多是直接引用或跟踪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能力不足。风电的科研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风电科研人员系统培养机制有待加强。5、中小型风电机组研发和风电非并网接入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型风电机组生产和使用量均居世界之首,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中型风电机组研发和风电非并网的分布式接入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在风电微网技术和多能互补利用集成技术方面需要持续研究和示范。6、风电直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需要扩展。虽然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但在

9、如何利用规模化储能降低风电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利用风能进行制氢、海水淡化等工业直接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扩展。(二) 战略需求在未来5年,我国风力发电科技要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完善和发展风力发电科技的实力,实现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转变。根据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规划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从我国能源规划、碳减排目标及产业发展需求来看,我国风力发电科技的战略需求主要体现在:1、特大型风电场建设的需要特大型风电场建设是我国风电开发的需求重点,国外无法提供直接的经验。“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

10、电基地,迫切需要在特大型风电场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设计、并网消纳与智能化运营管理和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的风电机组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为我国特大型风电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2、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的需要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起步,“十二五”期间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因此,需要开展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工程施工与并网接入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开发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3、风电自主创新体系、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结合国家能源产业和风电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研发测试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环

11、境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计工具软件系统,在整机设计集成与关键部件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实现产、学、研、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为我国风电装备性能优化及自主设计提供条件和支持,保障我国风电产业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三、总体思路(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交叉融合、自主创新”为原则,面向风力发电领域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发挥科技在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我国风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跨越,

12、推动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 发展原则重点解决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关键科技问题。立足现状,并面向我国风电发展的趋势,全面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一批陆上及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和风电并网及非并网接入的关键技术。加强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适当整合资源,实现成果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资源分散和浪费,同时,加强风电产业自主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科研队伍建设,建立链条紧密、结构合理的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体系。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以风电场规模化开发带动风电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科研链条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以科技推动产业进步。(三) 规划目标在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方面,掌握

13、35MW直驱风电机组及部件设计与制造,产品性能与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掌握7MW级风电机组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等成套产业化技术,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突破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关键技术,实现海上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样机运行。在风电场开发及运行方面,掌握大型风电场设计、建设、并网与运营关键技术,提高风电消纳能力,提高风电场的运营管理水平,支撑我国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建设。在风电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突破从风资源特性到电网接入送出全过程的科学基础问题,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建设风电机组地面传动链测试、叶片测试和风电设计工具软件

14、等一批公共系统,全面提升我国风电行业的整体水平;开发储备一批风电新技术,推动风电技术创新和应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系统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我国风电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十二五”风电科技规划的实施,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风电产业和风电科技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直接重要贡献。四、重点方向(一) 基础研究类为推动风电机组和风电场设计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解决基于我国气候条件的风能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和风力发电系统基础理论

15、研究等关键科学问题。风能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陆地及海上大气边界层风特性与模型、复杂地形中尺度数值模式、海上风能资源及台风基本数据的观测理论方法等。风力发电系统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理论、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建模和仿真理论、风力发电系统工程理论等。(二) 研究开发类围绕风电的全产业链,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开发类重点方向涉及公共试验测试系统及测试、适合我国环境特点和地形条件的风电机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制造、风电场开发及运营、海上风电场建设施工等主要领域,全面提升我国风电设备的自主设计能力和风电场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水平。公共试验测试系统及测试技术主要方向包括

16、:风电公共试验测试系统设计建设、风电测试等。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整机设计、制造、检测、认证和运行等技术;独立变桨、新型传动系统、先进控制系统等技术。风电机组零部件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认证和运行等技术;零部件抗疲劳、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风力机翼型族设计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先进翼型族设计及应用技术、风力机风洞实验技术及设计工具软件开发技术等。风电场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大型风电场设计及优化软件开发技术,海上风电场施工建设、接入系统设计技术,海上基础设计技术,区域多风电场运行控制及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风电并网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风电并网模型及仿真技术,大规模风电并网接入技术,非并网的分布式接入技术等。中小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包括:高性价比中小型风电机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