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459947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流行性感冒的防治.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流行性感冒的诊治小儿流行性感冒的定义“流行”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根据临床表现与病情轻重,流感分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四种,病轻者可23日恢复,重者12周,也有病程迁延1月者。最近,因为发烧、流涕、咳嗽等症状到医院求医的小孩骤然增多,很多家长都知道流行性感冒严重时会死人,但却很难分清自己的小孩到底是患了流行性感冒,还是普通的感冒?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陈福雄介绍,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第一个区别是,普通感冒不会流行。普通感冒也就是俗称的“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可发生于全年的任何季节,冬、春季节更易发

2、生。普通感冒多数是散发性,不引起流行。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致的疾病,传染性极高,可以短时间内在大范围人群中流行,流感流行常见于冬、春季。流感病毒包括三种类型,即甲型、乙型及丙型,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比较常见。第二个区别是症状上的不同,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无并发细菌感染,病程一般57天可痊愈。而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起病很急,一开始就发烧,体温可高达3940,畏寒、全身不适、头昏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及流涕,高热持续35天后,全身症状

3、减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逐渐加剧。根据临床表现与病情轻重,流感分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四种,病轻者可23日恢复,重者12周,也有病程迁延1月者。流行性感冒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第三个区别是治疗方法不同,目前对大部分病毒感染的普通感冒者来说,还没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直接杀死病毒,有效方法就是依靠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产生特异的免疫力,所以感冒应以支持疗法为主,特别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感冒可以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以适当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一类型的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可发生基因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人们没有经过自然感染或有效的流感疫苗免疫接种,对这些变异的流感病

4、毒亚型则普遍缺乏抵抗力而容易被感染,这就是为什么相隔数年会有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家长应分清肺炎和感冒如果孩子表现:鼻塞、干咳、流清涕或有低热1-2天,这是上感表现,最好先吃中药如:健儿清解液、馥感琳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或小儿退热合剂等;不能吃中药的孩子,可以吃新博林、小儿氨酚黄那敏、好娃娃感冒颗粒等药;吃药3天不好需到医院看;如果出现腹泻,最好在家里用塑料袋留出大便标本拿到医院化验。如果孩子表现:咳嗽发“空”、声音嘶哑、哭末有回声,这是咽喉炎,需到医院看病,最怕喉头水肿窒息,尤其下午至晚上。如果孩子表现:发热低于38、有轻微咳嗽、流浓鼻涕、咽痛,这是扁桃体炎,若青霉素或头孢不过敏,可以吃再林、头

5、孢等消炎药;若有过敏史,可以吃太儿欣、罗红霉素、安吉尔乐等消炎药;但是,吃药2天后症状不缓解或有加重,必须到医院看。如果孩子表现:发高热(体温38.5以上),吃药1天后体温仍很高,必须到医院看,这可能是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前期表现。如果孩子表现:长期轻微咳嗽(1周以上),最近咳嗽加重,并喉中有拉弦声,夜眠不好,必须到医院看,因为这段时间有很多孩子不发热、长期咳嗽,来医院听诊没问题,但拍胸片是肺炎。专家提醒:1.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另外,冬季孩子要多喝水、多运动。2.预防主要靠增强体质。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以改善呼吸功能;如孩子的体质较弱,可以给孩子适量吃一些预防感冒的药物等。

6、3.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感冒。小儿流行性感冒的原因小儿流行性感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流感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一般呈不规则球形颗粒,有包膜,直径80120nm,新分离时可呈长丝形,或多形态。病毒颗粒核心为核糖核酸与核蛋白及少量其他蛋白。核糖核酸为复制病毒的结构,核蛋白为病毒的可溶性抗原(S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的特异性,据此将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可作诊断指标,但无保护作用。病毒囊膜由内膜蛋白(MP)和类脂质外膜组成,内膜蛋白也具有型特异的稳定抗原性,但无保护作用。病毒囊膜表面有二种糖蛋白突起,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特性(株特

7、征),据此将同型病毒分为亚型或病毒株。棒状突起为血凝素(hemagglutinin,简称H),具有使病毒粘附于敏感细胞受体的作用,并可引起多种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而哑铃状突起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简称N),具有水解细胞表面糖蛋白N-乙酰神经氨酸的作用,从而使复制的病毒可自细胞表面释放。甲、乙型流感病毒有H及N抗原,而C型则缺乏N抗原。此二种表面抗原(H、N)容易发生变异,当出现小的量变时(称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产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称变种,常导致局部小流行一般23年发生一次。而当H、N发生完全质变时(称抗原性突变,antigenic shift)产生新

8、的亚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40年发生一次。如流感甲型病毒曾在最近四五十年中经历了四次大变异,即原甲型(甲0、A0,H0N1,1946年前流行)、亚甲型(甲1、A1、H1N1,1946年后流行)、亚洲甲型(甲2、A2,H2N2,1957年后流行)、及香港型(甲3、A3,H3N2,1968年后流行)。此后其表面抗原仍在不断发生变异,80年代以后仍以甲3型及甲1型局部流行为主,未发生大的抗原突变。目前仍认为这种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抗原突变。目前仍认为这种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抗原变异是由于病毒本身害变(通过病毒重组或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群引起)和人群免疫力选择结。从血清学调查证实此种变异有循环复

9、现的趋热,如在1976年1月在美国发生猪型病毒(HswN1)流行,及1977年5月在我国东北发生的甲型(H1N1)分别与历史上19181928年流行株及19461957年流行株相似。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不如甲型明显,俣也有因抗原变异而引起流行,约每47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病毒则相当稳定。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多,病毒株命名复杂,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其命名顺序如下:型别、宿主名称(如为人则可不写)、地区、编号、分离病毒年份,括弧中注明抗原成分,例如甲/香港/1/68(H2N2)。流感病毒不耐热和酸(56或pH3时即无致病力),对酒精、石炭酸、漂白粉及紫外线也都敏感。1%盐酸、乳酸、醋酸都可

10、作为消毒剂。在自然条件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而甲型流感病毒则尚可感染猪、马、禽类等。实验动物仅雪貂可受染而发生呼吸道炎症。常用鸡胚、人胚肾、牛肾、狗肾等培养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与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时很快依靠其表层的血凝素吸附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融合,使细胞外层发生间隙,同时病毒在细胞外脱去外膜(脱衣),将病毒内核基因直接经细胞间隙,进入细胞浆内,在病毒体RNA转录酶和细胞RNA多聚酶的参与下,进行病毒复制与繁殖,然后各种病毒成份移行至细胞膜进行装配,成熟后被隆起的细胞膜包围,形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病毒脱离细胞表面后又可以同样方式侵入邻近上皮细胞,使呼吸道发

11、生炎性病症。病情严重者病毒可经淋巴及血循环侵入其他组织器官,但一般很少发生病毒血症。虽然也有学者报告从脑、心、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到流感病毒。临床所见高热、白细胞数降低、心肌炎、脑炎等大都为中毒表现。轻症病变仅有上呼吸道卡他性变化,重症则以出血性坏死性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为主,呼吸道粘膜早期有单核细胞浸润及水肿,晚期则有广泛上皮细胞坏死及出血性渗出物,而基底层细胞未受影响。肺间质也有水肿及细胞浸润,肺泡内可有肺透明膜形成,包涵体只见于胞浆内而不见于胞核内。肺部病变可因继发感染不同的细菌而异。单纯流感一般病后5天基底层上皮细胞开始增生,未发化的上皮细胞可高达78层,至15天后才有纤毛出现,并产生粘液

12、;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基底层细胞亦受损害而延迟恢复。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尤以轻型患者及隐性感染者起重要作用,因其不易被发现活动范围又广。健康带病毒者排病毒少而短暂,故在传播疾病上起作用不大潜伏期末已可从患者呼吸道发泌物排出病毒,经飞沫由人到人直接传染。在起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热退或一周后大多不再排病毒。飞沫污染手、用具衣物等也可发生间接传播,但因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存活不超过30分钟,故传播机会不多 现已从抗原上证实动物(猪、马、鸟)流感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属同源故动物流感可传至人群,但大多在流行初期作为启动因素或远距离传播上起一定作用。免疫力 人类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对同型病毒

13、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仅812月,不超过2年。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多。故人类常反复患流感,且易引起流行 全身性抵抗力:与血液中特异性抗体高低有关,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水平常平行,病后2周达高峰后渐降,812个月后降至病前水平。抗体从血液中渗入组织及其分泌物中可起阻止病毒入侵及繁殖的作用。新生儿可自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第23月起明显下降 7个月时完全消失。不同年龄组小儿由于所接触的流感病毒流行株不同,其血液抗体构成也不同细胞免疫方面已证实感染后NK细胞杀伤力及干扰素活力增高;局部抵抗力:感染大多为呼吸道局部粘膜的表面感染,病毒不侵犯血流,潜伏期短血清抗体防止感染作用受限

14、,且不持久,故局部免疫力显得更为重要 局部粘膜受病毒感染后很快分泌特异性SIgA,对抗病毒入侵,起主要的局部保护作用此外,局部发生炎症反应,粘膜纤毛运动增快 分泌物增多,起非特异排除病毒作用。且局部呼吸道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损坏变态短期内病毒不易再度侵入,也起一定保护作用。年龄 儿童及少年患此病者为多,以520岁发病率最高。45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受到传染当新亚型引起大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接近,但仍以514岁小儿为多 感染率几近50%。在局部流行年份,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0%左右年幼儿及老人、孕妇易得重症,病死率较高 乙型和丙型流感也以儿童患者为多,有人报告10岁前小儿大多已患过丙型流感。季节

15、一般在温带和寒温带流感都在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病情较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都可流行 但以雨季为多,大流行亦可在夏季流行,如1968年北京7月流行 1981年上海夏季流行。流行特征 甲型感染可呈小流行、局部流行、暴发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大流行大多由流感病毒抗原突变出现新亚型引起。以往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而小流行及局部流行则为抗原量变所致,一般23年发生一次,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约相隔47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常为散发。流感流行最大特点为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 一般沿铁路或公路线蔓延,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后散居人口集中的地区、人群拥挤的场所传播极快,世界性大流行可在短期内波及几洲 18世

16、纪以来已记载有7次世界大流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流感病毒变异趋势呈H2N2H3N3H1N1过程,80年代以来则以甲3型(H3N2)和新的甲1型(H1N1)同时在世界并存 我国以甲1为主,间有甲3和B型;南非和新西兰则以甲3型为主。70年代后期开始没有发生大流行但局部流行每年都有,系病毒抗原小的量变引起,如1968年发现甲3香港株(H3N2)后即向世界各地蔓延引起大流行其后各地出现变异株流行。70年代在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区流行,1987年四川上海均有新株分离,19891990年在日本还发生全国大流行。1977年我国北方发现新甲1(H1N1)后 1978年在苏联、巴西,1980年英国 1983年智利,1986年我国台湾等都有新株分离。至今甲3型已流行20余年甲1型流行10余年,何时出现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