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45889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 内容摘要:当代中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审美缺失”审美的“被动化”和审美的“浮躁化”(或者说“极端化)。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审美方面的缺失,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方面,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外因方面,便是不良商业文化的侵袭;审美教育泛道德话,片面夸大了美育的德育作用。笔者就如何弥补当代中学生的审美缺失提出以下相应对策: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堵疏结合,疏导为主,变被动审美为主动审美。要尽可能的引领学生脱离书本,主动审美。要善于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商业文化的的便利,审美中多回归美的“本原”,多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之美。更好实现使学生树立在提高

2、学生审美品位同时,也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美育目的。关键词:美育 审美缺失 审美“被动化” 审美“浮躁化” 泛道德化 主动审美 美的“本原”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美术课的课程价值做了归纳,其中第一条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在审美教育方面有所侧重,希望借此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然而,在审美教学的

3、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许多中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审美缺失”。这一“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的“被动化”。其实大多数中学生并不缺乏主动去感受美的能力,但却缺乏主动感受美的动力或者方法。笔者在美术课上常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问起学生对某件艺术品的感受时,许多学生第一选择便是拿起书本,将书本上的相关语句照本宣科的念一遍。一但书本中没有相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同学只能用简单的“好、不好”来做归纳,更有甚者随便在书本中找个不相关的语句念一遍,如此“审美”,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其二,是审美的“浮躁化”(或者说“极端化)。特别是

4、遇到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的主题,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去感悟和体会的课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更是“坐立不安”,无法归纳或者说是无心去体会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涵的空灵宁静之美。于是在评价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艺术品盲目的肯定或者盲目的否定现象。同时,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评价时,大多图个“热闹”,在视觉“刺激”过后,及少有同学能够冷静下来给作品一个相对恰当的分析,总用一些过去的简单经验来对作品做出武断的评价。如在教授七年级13册第7章毕加索这一课时,面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很多同学最关注的是毕氏作品的“怪”,具体到绘画后面所蕴涵的相关背景,则不感兴趣了,加之作品本身也超出了他们生活中习惯性的审美体验,于是

5、绝大部分同学都采取了的“一刀切”式的审美评价方式,甚至认为只要是画出来别人看不懂的就是所谓的“艺术”。鲜有学生能开动脑筋,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综合上述两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审美的“被动化”和“浮躁化”这两个缺失点,对我们的美术审美教育都有着相同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自然要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好这一问题。当然,在解决这两个“缺失”之前,我们也要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形成根源。笔者认为,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审美方面的缺失,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首先,内因方面。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

6、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大特征: 1 、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 2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3 、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4 、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5、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6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笔者认为,上述六条特征或多或少都会对中学生的审美取向产生影响,而其中能够对学生的审美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则只有主要的四条,分别是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和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以上心理表现对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审美的

7、“浮躁化”(或者为“极端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代中学生普遍追求“个性”,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青春期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这一特点,又使得他们往往片面追求“个性”,将“无知当个性”,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学,为了满足“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在审美评价时“语不惊人死不休”,总用一些片面武断甚至胡乱的评价,希望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有的同学则恰恰相反,他们的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特点更为明显,当面队老师的提问,总害怕说错什么被人笑话,手足无措的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前者便是典型的审美“浮躁化”,后者便是不折不扣的“被动化”了。其次是外部原因。外部原因的最大问题,

8、便是不良商业文化的大规模侵袭,扭曲了学生的审美准则。典型例子便是在当代中学生中风靡至今的日本漫画和网络游戏的影响。无论漫画还是网络游戏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否认,它对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有着突出作用。但我们也应感受到这些商业文化对中学生审美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漫画为例,虽然美国文化学者弗里德里克对日本漫画的评价是“基本是垃圾”但他也不否认漫画在很多时候也是“无害的娱乐。”确实,日本漫画画面精美,情节动人,很是吸引人,许多人就是因为喜欢漫画而喜欢上了绘画,这是它的正面作用。但面对庞大的漫画“信息量”,前述提到的中学生“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使得他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审美判断。许多人在“娱乐”的同时,

9、简单的把日本漫画奉为“最美”,不再或者极少接纳其它门类的艺术了。长此以往,他们的眼界变的狭窄,无法摆脱日本漫画的窠臼,审美能力自然也无发提高,自然也就有了审美的“浮躁化”。更有甚者,在不良漫画和网游的影响下,将暴力破坏当作“美”来表现,如此盲目接受商业文化的的后果不用赘述,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同样存在着误区,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状态。关键一点便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把审美教育泛道德化,片面夸大了美育的德育作用。诚然,我们不能否认美育与德育有着极大的内在关联。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美育代宗教”其实便是对美育所拥有的德育功能进行的最好强化和诠释。但在日常教学工作

10、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特殊的情况。依然以毕加索的作品为例,他的代表作之一哭泣的女人,作为一幅立体主义的肖像画,如果想通过本画给还只是少年的中学生们一些道德方面的启发显然是勉为其难了。同样,很多国外的大艺术家无一不是行为出格作品风格更出格的,这时做为授课者如果硬要结合他们的作品来一番传统的道德说教的话,不要说学生会觉得无味,授课者本身也会无法自圆其说的。而在美育中搀杂了太多道德说教的美育方式,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更糟糕的还是使他们偏离了对美的纯真感受。综上所述,综合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相关经验,笔者就如何弥补当代中学生的审美缺失提出以下相应对策。针对内因,要充分理解和利用当代中学生

11、生理的心理状况,堵疏结合,疏导为主,变被动审美为主动审美。我们在日常的审美教育中,要做到多鼓励、多促进。当面对在审美评价时喜欢乱出风头的学生,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不要直接的否定他们不恰当的审美评价,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应多利用类似“你的评价很有意思,不过评价回答是不是更合理”的句式,以比较隐蔽的手法引领学生转变自己的一些极端的看法。同时,更多的鼓励,也可以使得一部分胆小自卑的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心。 在多鼓励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引领学生脱离书本。当介绍到一件艺术品时,书本上往往会有相应的审美评价,学生如果照本宣科,一般都可以

12、获得老师的肯定。这么做短时间内对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但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出现思维定式。以后只要遇到需要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拿起书就念,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审美能力。脱离书本,“逼迫”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针对外因,则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审美氛围。例如面对不良商业文化的侵袭,我们是要善于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商业文化的的便利快捷,浅显易懂,受众面广等对教学工作有利的优点。在有效利用商业文化优点方面,初中新教材方面也是有体现的,如在八年级15册中,加入了卡通漫画这一课,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而我们在讲授该课的过程中,就应巧妙的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地域

13、的漫画特点,把学生对漫画的兴趣尽可能的往一些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漫画上引领(如充满人文关怀的欧洲优秀漫画等),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漫画背后所蕴涵的优秀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层次,远离那些暴力破坏的漫画糟粕,提升审美品位。 最后,在审美教育的“泛道德化”问题上,我们同样也要加以重视。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说过:“绘画本来就是充实孩子的生活,表达内心的感受,应该是轻松的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 虽然依沙贝尔讲的是绘画,但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审美教育。只有在教学中多回归美的“本原”,少一些片面的道德说教学生,学生才能够在放松的心情下,多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之美,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审美激情,有了激情,才能更为主动的去感受美、了解美,从而弥补当代中学生在审美上的缺失。面对当代中学生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对症下药,多种措施并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氛围,才能更好实现使学生树立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同时,也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美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