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紫藤萝瀑布6.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43563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 紫藤萝瀑布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7 紫藤萝瀑布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7 紫藤萝瀑布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7 紫藤萝瀑布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7 紫藤萝瀑布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 紫藤萝瀑布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紫藤萝瀑布6.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 2.感知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生命的永恒。 3.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并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自己的作文。教学重点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短文两篇里,我们感悟到应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生活;今天,我们将驻足于紫藤萝花面前,体会一份宁静和喜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迸( )溅 忍俊不禁( ) 仙露琼浆( ) 伶仃( )盘虬卧龙( ) 酒

2、酿( ) 伫立( ) 绽开( ) 挑逗( ) 花苞( ) 宗璞( )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迸溅:凝望:终极:伶仃:伫立:挑逗:忍不住笑( )形容鲜美的酒( )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作者简介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她所特有的知识女性的才情、儒雅的气质,以及柔中带刚的性格,均得益于她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活背景。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代表作铁箫人语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4.背景链接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

3、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美,并思考文章围绕什么事物来抒发感情?由哪几部分组成? 2.自由朗读看花(16),并思考下列问题:(1)眼前的紫藤萝树可以用什么词语概括它的特点?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它的这个特点? (2)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3)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发生看怎样的变化? 3.分小组朗读“忆花”(7一9),并思考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怎样?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怎样? 4.齐读“思花”(1011),请从中找到点睛之笔。作者此时的心

4、情又怎样?(二)深层探究1.“我”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 2. 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3.怎样理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 试从文中找出中心句。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四、板书设计 花瀑:繁盛 看花 花穗:深沉紫 花朵:灵性藤 赏花的感受 萝 忆花 忆花的劫难 感悟生命瀑 颂花的生机 借景抒情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思花 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拓展延伸请你欣赏你喜欢的某一种植物,发挥联想,想想产生哪些感悟?如:向日葵、爬山虎、串串红、喇叭花 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

5、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宗璞当时的心境的,因此必须借助工具书共同协作,完成一次探究。基于这种认识,我事先设计好了授课的导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借助工具书或教辅资料解决问题 。 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还算扎实,思想很活跃,我设置的课堂导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轻松地欣赏文章是他们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觉得很新鲜。并且,我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在同一小组中,大都同学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的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因此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做法是他们在小学时期所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人而异,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老师要求的。但是即使是部分学生掌握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加以肯定。另外,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句子比如,“生死谜,手足情”,“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他们一时是无法完全理解的,也不必强求,老师一厢情愿的解释,效果反而不好,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借助有限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这些蕴涵哲理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