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30831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1.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2.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向氏族里的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2、A. 奴隶地位极其低下B. 阶级剥削日益严重C. 阶级分化日益加剧D. 贫富分化愈加明显3. 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A. 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 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 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4. 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

3、洲人的消费方式;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这A. 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B. 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C.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5.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6.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

4、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埃及人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 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B. 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C. 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D. 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7.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 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B. 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 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 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8. 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

5、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到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使其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B. 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了社会近代化D. 新航路开辟促使新旧大陆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9.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和重新布局,为新一轮的全球农业革命和人口扩张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一观点

6、意在强调全球物种交流()A. 得益于西方殖民扩张B. 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C. 导致全球性人口问题D. 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10.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A. 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B. 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C. 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D. 外来移民大都会带有侵略性11. 如表为世界部分地区农作物的培植情况,其主要意义在于() 地区培育的作物西亚大麦、小麦、豆类南亚芋头中国水稻、粟中南美洲玉米、南瓜A. 促进了农业的产生B. 满足了

7、人类食物需求C. 改变了食物的结构D. 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12. 14931496年,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航渡美洲时,船队随行人员除了水手和军士,还有农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 推动了新大陆的经济开发C. 丰富了欧洲的经济生活D. 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13. 1500年,亚欧大陆从鼠疫的折磨中复苏,世界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欧洲国家的殖民

8、扩张B. 粮食作物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换C.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D.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14. 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A.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B.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C.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D.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15. 17世纪,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甘蔗种植园。甘蔗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B. 价格革命的影响C.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D. 工业革命的推动16. 美洲独立起源并发展起来的农业,从

9、作物结构到技术体系都独具一格。不少高产或适应性广、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系美洲所独有。下列作物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玉米B. 小麦C. 高粱D. 葡萄17. 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A. 世界农耕起源多元B. 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C. 古代亚洲农业发达D. 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18.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和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其中,马铃薯由于产量高、种植易、烹制简单等原因,到17世纪末已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并

10、使人口得到快速增长。这说明了物种交流()A. 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C.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 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活19.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据此判断农业革命()A. 改变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 使人类可以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C. 打破了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平衡D. 使人们可以无限地获取生活资料20. 人工道路的铺设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

11、的盛况。古代帝国修建人工道路的主要目的是()A. 分封邦国需要B. 促进科技文化交流C. 防止外敌入侵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1.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

12、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22.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

14、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大航海时代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

15、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故D正确。ABC.综上,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BC。故选D。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奴隶的地位低下仅是表象,不是本质,故不选A。B.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解读,具有片面性,故不选B。C.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C正确。D.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阶级分化,贫富分化是其前提,故不选D。故选C。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由题干可知,灌溉系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