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12275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4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业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章兴鸣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4 年 2月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姓 名校外学习中心学 号证 件 号批 次层 次专 业指导教师课题名称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指导教师评 语终 稿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摘 要: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已经超过1.6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到2050年,中国老龄

2、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中国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以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养老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一、 我国及镇江市老龄化现状分析(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老龄,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

4、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1】。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2005年,镇江市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为31万人,

5、占总人口的10.5%,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3.5个百分点。14岁以下少儿人口降至39万人,首次低于老年人口总数,少儿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5%降为13.2%,大大低于3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老少比现已高达79.5%。各项指标均大大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见表1)。表1:1990-2005年镇江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表(单位:%)人口老龄化指标老龄化国际标准1990年2000年2005年老年人口比重(%)60岁以上人口1010.4812.2615.2465岁以上人口76.758.7410.47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3020.5416.6813.18老少比(%)3032.8652.4

6、279.49人口年龄中位数(岁)302935(二) 我国老龄化特点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1) 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1.44亿,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2)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据统计,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我们的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3) 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

7、年总人口的97;(4) 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5) 历史欠帐较多。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是没有养老积累的,这个包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6)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二、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一)家庭养老(1)家庭养老的概念养老的一种方式,包括经

8、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3个方面。在养老的3项内容中,收入保障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经济基础。家庭养老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以家庭的存在为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具有多方面功能。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养老方式。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的功能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如养老功能逐步为各种社会机构所代替。在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中,家庭养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其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老年人的收入和医疗保障基本

9、上由社会提供。大部分生活服务由社会各类专业部门或志愿组织来承担。但由于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在发达国家中,有些人提出要重新给家庭养老以必要的重视,要重建在社区支援下的家庭养老制度。(2)家庭养老的基础家庭养老的重要基础是传统的孝道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赡养老人义务的履行情况。中国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家庭养老经验。当前,家庭养老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养老方式。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包含着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顾、情感上交流等方面的全部内容。虽然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为老年农民发放一定数量的退休金,但为数极少,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绝大

10、多数老年人都与自己的子女一起居住,但他们多系离退休人员,主要是靠离退休金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在城市中约有 1/3的老年人(多数为高龄妇女)从未参加过就业劳动,没有收入保障,要依靠子女赡养或靠配偶的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不管有无收入保障,他们的生活照顾和情感交流仍需在家庭内部实现。家庭养老在中国城市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家庭的养老功能将逐渐被社会所取代。但家庭养老的方式不可能完全消失。只要家庭还存在,它就仍然会保留有某些养老的功能,并继续发挥其作用。(二)社会养老(1)社会养老的定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

11、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2)社会养老的基础:社会养老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公办养老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加大投入等,而民办养老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投资者个人的私有财产以及贷款。(3)社会养老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

12、,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三、两种养老模式优劣分析(一)家庭养老的优势老年人在家庭中养老,不仅可以得到儿女的生活照料和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儿女的精神慰藉,享受天伦之乐。有关研究表明,愉快的精神比良好的物质条

13、件对保持老人的身体健康更加有利。而给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主要靠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社会服务无法替代的,家庭是老人的一种心理支持,它能增进老年人的生活勇气和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二)家庭养老模式困境分析 (1)人口结构变化加剧家庭养老负担。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与生育率普遍降低,这意味着家庭供养老人资源的减少和能力的减弱。相比以前老年人由众多子女共同或轮流赡养,使得赡养平均分摊到几户家庭,单个家庭赡养负担的减弱。现在由一户家庭赡养两位甚至是四位老人,养老负担骤增,这无疑会增加家庭养老的负担 。 (2)农村劳动力转移致使家庭养老功能缺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迅速发展

14、,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虽然提高生活水平 ,但是也影响到家庭养老的及时性与延续性 。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的时空分离 ,使得老年人缺乏子女应有的照顾以及情感关怀。因此,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严重影响了家庭式养老的质量。 以镇江市司徒镇旬头村为例,村上一百多户人家,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中只有老年人,年轻人或在外地打拼或已在城镇安家,只剩下年迈的老年人守在村上。 (3) “孝文化”衰落影响家庭养老水平。传统的孝文化在自然经济中,是维系整个家庭的价值思想,是家庭赡养的主要保障。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子女反哺老人、赡养老人的意识薄弱,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空前挑战

15、。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难全,由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虽然以两性和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在农村养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仍难以取代但在二 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存有先天缺陷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失。再加上传统孝,文化的缺少等问题,使得家庭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家庭式养老模式正日益受到冲击,这些冲击使得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因此,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三)社会养老的优势(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表现。公办养老机构属于国有养老机构,即国家政府部门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供养的对象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并参照国家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养老机构,它隶属于各级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