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118420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对孩子的错误,你能做到不发火吗?济源市北海中学 张文丽想必韩寒的一次告别大家都读过吧!因为喜欢上了全校第三名的女生,韩寒通过每天的认真听讲,预习复习,奋斗了一阵子后,一次数学考试居然得了满分。可是他的数学老师却给他扣上了“作弊”的帽子,他死活不承认,于是激怒了老师,老师就请家长,最终在家长的拳打脚踢与老师的威逼之下,他屈服了!可是从此韩寒一看到数学课和数学题就有生理厌恶感。无独有偶。大作家三毛读小学时,因为想考100分让父母高兴那么一下就背练习题,结果被老师识破真相,老师也诬蔑她“作弊”,老师的做法是:用毛笔醮上墨水在三毛的眼睛上画了两个眼框,意思是考了两个“0”分,让其站在楼道里边引以为戒

2、。三毛在她自己的日记当中说:“打那以后,就再也不敢上学了。每当我从家里头,离开家的时候,每走到学校这段路上,我身上就出汗,我就哆嗦,我就紧张,我甚至有时候连跟家里人一起吃饭的勇气都没有。”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三毛的敏感、偏执、抑郁的脾性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但至少是在她的心灵中是有一些阴影的。也许,这两位教师都是特例。可是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极端的做法呢?我想,是“师道尊严”这四个字惹的祸。在他们心里,我是老师,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作为学生你只要接受就可以了。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想澄清事实,那就是不听话,甚至是顶撞。其实,这是对“师道尊严”的误读。如果老师把自己看的过高,忽视了学生的感受,那不能获得学生

3、的喜爱,自然难以得到学生的尊重,那么他也就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尊严,即使教学水平再高学生也不愿聆听。其实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认真的人,特别认死理,也因为此,他们很多时候就不得不成为大人坏情绪的牺牲品。孰不知,许多孩子在成年以后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追其根源就是童年时的一件大人以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所以,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就是最最伟大的老师。大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但我每一次读总是有不同的体会。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故事说的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及时制止后,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

4、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孩子愣住了,没想到陶校长接着掏出第二颗糖给这个学生:“这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当这个同学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这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学生的话,掏出第四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这真的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成功典范。面对

5、学生的错误陶先生做到了一不发怒,二不责备,三不惩罚,四不叫家长,却把奖励用到了极致,只是四颗糖就轻轻松松地处理了问题,学生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对老师充满了无限感激。那么他是怎么做到了这一点呢?对学生充分的尊重,这也是他作为大“家”的高明所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把学生当成孩子看。小孩子嘛,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犯错,而且喜欢吃糖,他就抓住了机会。只要把学生当成孩子看,你就会理解他们的一切动机。每个人做事都有他的道理,孩子更是如此,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总是令大人们惊讶。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摸索学习的过程,没有特定的模式,所以犯错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在学习中尝试,错误后再学

6、习再改进再尝试,然后才可能成功。有人说,如果没有错误就造就不了爱迪生,因为他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在无数次的“尝试错误再尝试”之后才最终成功的。而我们成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孩子当成大人看,我们在拿着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就难免会发出“这么简单的题还出错”“都说多少次了就是不长记性”“你究竟是怎么搞的吗”等牢骚了。(二)把自己当成学生看。我们每个老师都曾经是一个学生,再回味一下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渴望,就会明白学生的需求。可是往往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拉不下面子,因为当年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嘛,于是我们就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因为我们的姿态高了,跟学生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不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这

7、学生呢心里边想,你还是老师呢,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好,你让我改我偏不改,我就非气气你不可。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因为跟老师的一点矛盾就放弃了学习这门功课的原因。因而,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咄咄逼人,学着陶先生跟孩子平等相处,象朋友一样的平等。也只有我们能真正地把自己当成学生看,才能学会共情,才能充分体会到学生的喜乐悲愁,才能体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乐融融的境界。(三)把自己当成老师看。能把自己当成老师看,你就学会了包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藏匿着一个情绪化的不孩。这个小孩平时很乖,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定力不够,他就容易灵魂出窍。尤其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去抱怨、去生气、去愤怒,这时

8、我们也就跟个孩子差不多。可是陶先生就大不同,他懂得宽容,所以才会抓住时机不断奖励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稍稍改变一下想法:他是个孩子,我是成人,我应该有宽阔的胸怀,我怎能跟小孩一般见识?只要理性能占领我们的思想,情绪就会退缩到黑暗的角落,我们就会接纳孩子的错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帮助他改正。只要孩子接受了老师的态度,他就会心悦诚服地去改正。陶行知先生在处理学生错误的时候正是做到了这三点,他才能温文而雅,不急不躁,举止得体,游刃有余,处处表现出大师的修养。其实大师也曾是普通人,只要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不放弃一点一滴地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的机会,那有朝一日也会百炼成钢。那当我们再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就有了一些自如与沉稳,有了许多机警与智慧,我们就会感叹:生活因错误而美丽,孩子因错误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