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10332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米加速跑案例素材.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0米快速跑教学案例教师:王柳琦一、课堂返照:从喜欢到淡然的衍生体育向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开放的场所给予学生更自由的表达,活泼的空间赋予学生更运动的气息,而学生“玩”的天性也成全了体育课堂的灵性,因此,学生总对体育课情有独钟。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有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已经从理想中的“欢乐谷”走向了现实里的“训练营”,从喜欢演变为淡然,究其原因是什么呢?1只有简单的认同:内容等同于形式。体育课作为一门教学课程,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如队列队型、一些田径项目及球类项目的技术动作学习等,有些老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内容只要、只能采取军事化的训练形式,周而复始地操练,教法单一、生硬、使上课的内容变得枯燥无

2、味。久而久之,学生在简单、机械地练习中渐渐蜕去了喜欢的热情,疏远了体育锻炼,上课处于被动状态,也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效果。2没有深刻的理同:教师即课程。要让一门课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是最具潜力的资源,甚至是“源源不断”的资源,更是“活”资源。虽然课程内容是规定的,但教师可以成为“魔术师”,使课程“千变万化”,使“死”的内容具有“活”的外形,使“死”的内容具有“活”的魅力。二、片段截取:从切片到本质的剖析本节课教者选取水平三的快速跑教材,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快速跑技术动作,为避免教材的枯燥性给学生学习兴趣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者通过设计多种练习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了多种跑的游戏,发展学

3、生的模仿、观察、实践和合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勇于表现的精神。片段一:体验观察在课的导入部分,教者以观察体育明星照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1.师:(出示明星照片)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猜中了就奖给你。生:表现出积极、兴奋的样子。师:那你知道他百米最快跑多少吗?他为什么跑的这么快呢?你们想不想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一样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2.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作,并能熟记动作要领。3.师:请一位学生来示范“木头人”是怎样跑的?与我们所要学的快速跑有什么区别?(分别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跑法) 教者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动作示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能有所提高动作

4、的正确性。片段二:实践探究在热身部分,教者通过小游戏“贴报纸”来体验跑的乐趣。1.师:让我们来体验一下,把报纸放胸前逆风而跑会是怎样? 生:跑的慢报纸会掉下来,跑的快就不会掉下来的。2.师:要想跑的快我们所要提高手臂的摆动要快,步频要快。 生:(体验手臂的摆动、原地的高抬腿动作) 通过教者的引导和探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自我的练习中提高跑了的能力。片段三:合作互动在巩固与提高阶段,教者通过游戏“夺红旗”比赛来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小组团结合作能力。反思与分析:1得法与锻炼的两相宜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体育课程的必修课,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是表面的“花拳秀腿”,要有实质的“真刀实枪”,这就需要用正

5、确的方法来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方法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锻炼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能力。如本节课教者采用的是:通过学习快速跑的方法和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有效的步频、步幅和摆臂在快速跑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与自身实践下发展跑的速度、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这是课堂的良好境界,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2技能与情趣的多融合全员参与,激发兴趣。体育和其它学科有所不同,体育课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悟,悟中有升华。为了达到全员参与,必须在学习中激发兴趣,学生充满热情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因此,在课堂上教者充分利用个人、小组、全班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6、,采用激发、趣味、形象、游戏竞赛等教学手段,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释放和发展。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训练的。”中国俗话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阐明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者不断改变练习形式,避免单一、枯燥、无味,进行反复练习。3表扬与取长的一体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准备戴在每一个人的头上。”本人也非常赞赏这观点。在教学中,以育人为本,教者抓住一切的评价机会,及时穿插鼓励与表扬、启发,满足成就感的欲望,以吸引学生把思维引到练习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评价同时,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参与评价,使他们在评价比较中取长补短,博取众长,修正自己的思想以及影响其它同学。同时,也使被评价的学生因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肯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