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1KB
约21页
文档ID:538025112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_第1页
1/21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环境影响补充分析报告(简 本)建设单位: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812号2018年6月目 录说明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1.2 建设项目概要 11.3 项目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及规划相容性分析 2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3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8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83.1 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情况 83.2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83.3 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 93.4 环境风险评价 153.5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53.6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163.7 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164 公众参与 174.1 公众参与形式与内容 174.2 公示结果 18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8附图 工程风机布置图I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环境影响补充分析报告(可公开文本)说明本内容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并经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确认,同意提供给海洋主管部门,作为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本内容的真实性、一致性负责1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项目名称: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2)建设单位:上海临港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新建(4)建设地点:南汇边滩东侧海域的避航区,场址区西侧距离岸线最近处约10km,东以长江口南港支航道以西的避航区为界,北至二期风电场,南至环球海底光缆(相距1.1km),南北跨度约为5km5)项目规模:本项目风机单机容量由6MW调整为4.0MW,风机安装台数由17台调整为25台总装机容量由102MW调整为100MW,预计年上网电量由27484.9万kWh调整为26720万kWh预留两台6MW试验机组,预计上网电量3551.6万kWh27台机组装机容量共112MW,年上网电量为30271.6万kWh1.2 建设项目概要本工程选址位于南汇边滩东侧海域的避航区,风机布置方案由原17台平行于岸线5排,垂直于岸线4列总体布置,调整为27台风机平行于岸线交错布置原风机南北各排风机之间的间距为1100~1400m,东西每排风机之间的间距为900~1350m,调整为:风机南北行距为950~1250m,东西列距为800~1050m。

工程风机布置见附图风机基础仍采用高桩砼承台基础,与原方案基础形式一致,仅钢管桩数量发生变化,由10桩调整为8桩原方案17台风机每4~5台组合成一个联合单元,共4回海缆集电线路,调整为27台风机每5~7台组合成一个联合单元,共4回海缆集电线路接入风电场220kV升压变电站海底电缆总长度由71.77km调整为84.59km,电缆埋深不变总用海面积由255.19万m2调整为227.1433万m21.3 项目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及规划相容性分析1.3.1 工程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分析(1)风电场选址合理性本工程所在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风能资源,且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场址总体距离岸线相对较远,不涉及海域港口航运等开发活动,总体来说工程选址在环境上具有较高合理性2)风机选型及基础方案4.0MW、4.5MW、5.0MW在资源占用和环境损害方面差异不大,但从经济方面来看,4.0MW机型更为合理导管桩方案由于阻水面积小,水文动力方面较优;高桩砼承台方案防撞性能好,风险抵抗能力方面较优,生态保护较优,水文动力和生态保护居中;单桩方案底栖生物损失量小,生态保护方面较优考虑到工程所处海域正在进行南汇圈围促淤工程的施工,且将持续到2020年,进出船舶较多,高桩砼承台方案比导管架方案环境风险小,施工容易。

因此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推荐采用高桩砼承台方案为本工程的风机基础方案3)工程布局合理性通过增加风机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小风机之间的尾流影响,可以增加风电场的发电量,但同时会带来海域占用面积的增加方案的比选要同时考虑节约用海和保证风电场的电量和风电机组安全从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本风电场布置方案,能使风电场发挥更优1.3.2 规划相容性分析本工程建设代表了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的发展目标项目建设对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比例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落实施工期渔业生产补偿和施工结束后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总体上满足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要求风电场场址和海缆路由完全避开了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堤防线,本工程实施不会影响其成陆开发,总体符合管理要求,但应注意与滩涂造地建设单位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2.1.1 水文水动力环境(1)潮汐水流条件本海域为强潮海区,实测涨潮垂线最大流速为1.74m/s,落潮垂线最大流速为1.81m/s;风电场北部潮流呈旋转形态,流向在垂向、潮次间有一定的变化;风电场南部潮流为典型的往复流,涨潮流主要方向为275°~277°左右,落潮流方向为281°~286°左右。

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2)泥沙条件含沙量随年内季节变化和潮汐而相应变化,大潮平均含沙量明显高于小潮工程海域悬沙中值粒径平均在7.92~9.07μm,悬沙粒径在平面上除靠近南汇东滩处站位略小,其余各站无明显差异悬沙粒径在潮次间总体为大潮期相对略细于小潮2.1.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近年来lm线海塘工程先后达标,整个海岸线已基本成为人工海岸,岸滩冲淤演变已被限制在海堤以外的海滩和水下斜坡范围工程海域近岸6km范围内近年基本处于微冲状态;从历史资料看6km以外海床基本处于微淤状态,风电场工程区海床基本稳定2.1.3 环境质量(1)海洋水质海洋水质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锌,2个航次均出现超标现象;个别航次个别站位出现了石油类、总汞和铅超标,其他因子均符合相应海水水质标准2)沉积物质量工程所在区域沉积物质量结果显示,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除了个别站位的铅超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外,其余均符合所在海域所需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总体上能达到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3)海域生态环境质量1)叶绿素工程海域调查叶绿素a含量分布范围分别在0.1mg/m3 ~3.42mg/m3和0.09mg/m3 ~2.77mg/m3,均值分别为0.59mg/m3和0.85mg/m3。

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近岸向外逐渐降低的规律2)浮游植物2012年5月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植物1门14属25种,均为硅藻;9月份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植物5门30属47种,硅藻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5月份整个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分布较均匀;9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并不均匀,调查海域的东部和东南部的各站位的种类数分布较多,调查海域的西南部种类数相对偏少,此外西北部个别站位的种类数也较少3)浮游动物5月份调查期间,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动物9个类群2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217.1mg/m3;9月份调查期间,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动物10个类群47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33.1mg/m35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数呈不均匀分布,调查海域的东南侧和西南侧种类数分布较多,西侧和中部偏西侧种类数分布较少9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的分布也并不均匀,其中种类最高的出现在调查海域中部偏东北部,种类数较少的位于调查海域的西南部和西侧4)底栖生物2012年5月和9月,调查海域经鉴定均检出底栖生物7个类群,其中5月份检出23种,9月份检出24种2012年5月份和9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0个/m2和28g/m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较为丰富,各项生态指标均较高,表明大部分海域的底栖环境较好主要优势种为纽虫、丝异须虫、不倒翁虫和尖叶长手沙蚕等5)潮间带生物调查海域潮间带3个断面2012年5月和8月两期分别鉴定潮间带生物4个类群15种和5个类群15种,种类较为丰富,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占优势5月和8月潮间带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9.49 g/m2和67.22g/m24)海洋生物质量1)春季生物体质量鱼类中的镉、铜、锌、铅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甲壳类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总汞含量超标,占样品数量20%双壳贝类的汞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铅、铬、镉和砷含量符合第二类生物质量标准;锌含量符合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铜和石油类劣于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潮间带的牡蛎铜、石油类超标严重2)秋季生物体质量鱼类中的镉、铜、锌、铅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甲壳类中铜、锌、铅、镉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双壳贝类的铜、锌、铬、汞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铅、镉和砷含量符合第二类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类劣于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潮间带的焦河篮蛤石油类超标严重生物体质量铬、砷、石油烃超标与海水相关指标超标有直接联系,主要与长江口径流,外源污染有关2.1.4 海洋渔业资源(1)鱼卵、仔鱼2012年5月和9月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科1种,仔稚鱼5科7种,主要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斑尾复鰕虎等其中5月出现鱼卵1科1种,仔鱼5科5种鱼卵以棘头梅童鱼卵为优势种,仔鱼以斑尾复虾虎鱼为优势种,鱼卵、仔鱼密度均值分别为0.09ind./m3和0.14ind./m39月没有采集到鱼卵,仔稚鱼数量也极少,定量样品中仅获得一尾凤鲚稚鱼2012年5月和9月鱼卵、仔鱼密度均值分别为0.05ind./m3和0.08ind./m32)渔业资源现状2012年5月和9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35种鱼类、虾类和蟹类分别为19种、9种和7种,分别占总数的54.29%、25.71%和20.00%2012年5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20种其中,鱼类7种,占拖网总种数的35.00%,虾类8种,占40.00%,蟹类5种,占25.00%。

渔获物尾数中,鱼类占29.34%,虾类占46.09%,为最高,蟹类占24.57%;重量组成中,鱼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5.77%,虾类占8.08%,蟹类占16.15%2012年9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29种鱼类17种,占拖网总种数的58.62%,虾类6种,占20.69%,蟹类6种,占20.69%渔获物尾数中,鱼类占74.22%,为最高,虾类占22.06%,蟹类占3.72%;重量组成中,鱼类所占比例最大,为91.77%,虾类占3.86%,蟹类占4.37%2012年5月和9月调查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05.11 kg/km2和52.27×103ind./km22012年5月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213.93 kg/km2和29.63×103ind./km2其中,鱼类均值为164.25 kg/。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