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35001193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掀起科技文的神秘面纱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 蓝 玉【摘 要】 本文针对科技文教学及备考,从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库、敏锐洞察潜在命题点、牢固掌握解题金钥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让学生领悟阅读真谛,掌握解题方法。【关键词】 科技文 课本 依据 陷阱 方法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和社会各种新现象、新知识、新问题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内容的前沿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在高考中,主要的命题角度涉及词语、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与整合,合理的推断与想象等方面。科技文阅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有待攻克的难点。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在高考备考中,科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教

2、学缺乏理论的指导,只能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和方法,只能主观臆断,没有规律可循。这就大大降低了科技文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阅读规律,探索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一、 充分利用课本的素材库,寻找教学的依据和方法。高考科技文阅读的教学,应该遵循“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将高一第二册的说明文、杂文、文化随笔等三个单元作为教学的范本。因为,教材的这些单元,在选材和写法上,与高考的科技文有极高的相似度,可以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人教版教材对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有两点提示:第一、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看清文章是如何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

3、,顺理成章地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第二、要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第一点提示对高考中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类文章的一般结构模式是:首段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从不同角度介绍,如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第一点提示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神奇的极光等经典课文进行解读,使学生掌握从结构入手,分析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实用、便捷的阅读方法,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人教版的杂文及文化随笔单元提出的教

4、学要求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与高考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要求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运用教材的第二点提示“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让学生遵循“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是全文的关键句。从“所以”这个词可以看出,后面的内容是结论,前面的内容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这种关联词,揭示了作者的思维过程,彰显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应该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再如,钱钟书先生的文化随笔读伊索寓言中有两个明显相互矛盾的句子“是

5、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见原文第三段)“我认为伊索寓言要不得”(见原文最后一段)作者真正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要结合上下文对这两个关键句进行分析,就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批评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荒诞、无理性的现实社会。如果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方法,就一定能使科技文的教学系统严密、可操作性强,从而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科技文之上”的目的。二、 敏锐洞察潜在的命题点,发现考题的思路和陷阱。科技文阅读客观题通常围绕作者在文章中所介绍的科技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内涵、所揭示的前因后果、所预测的运用前景等设置题目,着重考查“理解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能力,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因此,我们要在推敲科技文的语言准确性方面狠下工夫,务必准确把握以下四个角度:(一)要把握语言的分寸。命题者往往会从时间的先后、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推测或肯定等角度改变语言的分寸度。譬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通常”“稍”“微微”“有的”这些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的词语中科技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恰如其分,并在科技文阅读中对此类词语产生敏感,从而准确把握语言的分寸。(二)要界定概念间的关系。概念之间通常有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属种关系、相对关系等。命题者往往会将原文中的属种关系或交叉关系在选项中变

7、更为同一关系或并列关系,以此类细节作为陷阱,迷惑考生。因此,界定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考生明察秋毫,在解题中做到胸有成竹。(三)要明确判断的性质。命题者惯常使用的手法之一是将已然判断和未然判断、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混为一谈,企图蒙蔽考生,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练就火眼金睛。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让学生推测出“荔枝北移是可能的”,这是或然性、未然性的判断。面对命题者将或然、未然性的判断变更为必然、已然性的判断等诸如此类的陷阱,经过细致训练的学生,在阅读中定能慧眼明辨,作出准确的判断。(四)要辨清句间关系。句间关系通常有

8、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命题者设置陷阱的高频点是以上各种关系进行篡改变更。 譬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原文第一段表述为“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Responsibilty)”,由此可知,“养成道德勇气”和“负起知识的责任”是“建立新人生观”的必要前提条件。而第12小题的A选项表述为“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细心比对,我们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将“养成道德勇气”变更为“负起知识的责任”的目的了。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推敲科技文语言精确性的习惯,从而实现高品质阅

9、读。三、牢固掌握解题的金钥匙,形成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在学会运用关键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发现考题陷阱的设置方式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操练中,使答题的准确率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一) 仔细品读原文,标注重要信息。重要信息主要是指有着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情态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做好标注,就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二) 凭借重要信息,准确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原文用了什么具体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么证明出来的,为答题时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三) 寻找有效区间,确定答案范围。原文中与提干和选项信息重合的段落,即为阅读的有效区间。命题者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陷阱,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在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为了确保答题的准确率,读题干要咬文嚼字,查检选项,要一一比对原文,精读相关文字,找出答案。总之,只有教师以课本为依托,对科技文阅读进行高效教学,学生才能渐渐领悟到阅读的真谛,掌握解题的金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