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3057679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先来谈谈“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一、 关于“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一)预设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根据以上思考,教师在考虑学习预

2、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够;“精”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二) 预设生成“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这里,我们来研究教师在课堂中促进学生达到“预设生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是生成的空间。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

3、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下面三个不同的问题来说明。问题一: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问题二: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人民币),请问我有多少钱。问题三:我口袋里有钱,请问我有多少钱。比较三个问题可知:问题一空间太窄,答案唯一,生成太少;问题三空间太大,可以说不着边际,生成太杂;问题二则有较合理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在这空间里作有效的思考。可见,条件设置可以有效地调节问题的空间。2、是生成的时间。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曾有一次,一听课老师观摩课后问执教老师:“我注意到环节中,学生对这些材料都发表不出意见,学生都沉默了。这时候你没有任何提示,只让他们讨论,照理说没有答

4、案,讨论后也不会有答案,因为0加0还等于0。可事实上,讨论了一会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老师在认为提供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的问题空间符合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预设生成,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讨论,只是等候他们的一种形式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并不是0,只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表达,或者在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而已。往往课堂上比较糟糕的事是教师经常忘记自己该干什,一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预设生成的情况下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又使课堂学习成为灌输学习。分析教师不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

5、的是出于赶时间;有的是出于不知道思考生成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也许是教师的性格致等等。(三)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学习中的“非预设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给老师提供许多思考。首先,这些“学习生成”为什么是“非预设的”?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了解不足,备课不充分吗?如果是这样,则要求老师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其次,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

6、“非预设生成”有时以行为的方式表达,有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有时以结果的方式存在。不论哪一种方式,“非预设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四) 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两者联系密切,可以说:没有“预设生成”就不会有有意义的“非预设生成”,打个比方:如果“预设生成”是一棵树的枝杆与绿叶,那么“非预设生成”就是枝头被绿叶衬托着的花果。它们相互辉映,展现学习美。因此,可以说“非预设生成”往

7、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一位教师都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二、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

8、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9、与配合。2、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教师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3、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

10、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最后,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有一些“关节点”。把握这些“关节点”,生成的可能性很大。反之,与这些生成点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提倡质疑问难; 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在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 在创造性活动中生成; 在适度拓展中生成。问题的关键: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同学思维的碰撞中产

11、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四、案例剖析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一)教学预设1、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的概念。动画演示:蚂蚁跑步比赛,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跑步,在相同的时间内,两只蚂蚁都正好跑了一圈。请学生思考:“哪只蚂蚁跑得快?”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比较哪只蚂蚁跑得快就是比较正方形和圆的周长,从而揭示课题。2、探索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1)请学生指一指手中圆形实物或图形的周长(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材料,有一元硬币、象棋子、布剪成的圆、画在纸上的圆各一个,另有剪刀、直尺、细绳等)。(2)请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或图形的周长(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预计学生能用滚动、绕绳等

12、方法测量出一元硬币、象棋子的周长,而测量布剪成的圆有一定困难,也无法直接测量出画的纸上的圆的周长。(3)组织反馈,激发进一步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欲望。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与结果,有反馈过程中揭示矛盾:“用滚动、绕绳等方法直接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有较大难度,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3、动手实验,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略)4、应用、拓展。(略)(二)教学生成一开始,教学确实按照教师的预设有序地展开,学生探索的热情也被慢慢激发起来了。在小组合作测量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巡视。忽然,教师心情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因为教师发现,对那个画在纸上的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束手无策,有几个小组的学生想到了先量出圆的

13、直径,再乘3.14的办法,这是教师课前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教师的心一下子拎了起来:“接下来怎么办?”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这些圆的周长的?(教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已经小手如林了)生1:我测量的是1元硬币的周长,我先用绳子沿着硬币的周长绕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就是硬币的周长。生2:我测量的是象棋子的周长,我是将象棋子在心上滚动一周,就知道了它的周长。生3:我测量的是这个布剪成的圆,我先将这个圆对折,然后用绳子测量出四分之一圆周的长度,乘以4就是圆的周长。(生3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还有一个画在纸上的圆没有反馈,而下面高举的小手已经很稀疏了,教师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师:要知道这个画

14、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办法吗?这时,教师多么希望学生齐声回答:“不能!太麻烦了!”但事与愿违,下面的小手伸得更高了,那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忍不住叫了出来:“行的!行的!”边说还边跑到了投影仪前,用绳子仔细地沿着圆周绕了一圈。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方便吗?(生齐:不方便!)这时,几乎所有的小手都放了下去,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也耷拉下了脑袋,教师心里暗暗高兴。可不等教师将教学纳入轨道,不少放下去的小手又倔强的举了起来,教师心想:“坏了!”只见一生走到投影仪前,在那个画在纸上的圆的中间点上了一个点(圆心),用尺画了一条线段(直径):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以3.14就可以了。教

15、师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了,怎么办?”教师的思维高速运转了起来。师:3.14是什么意思?生:3.14就是圆周率。师夸张的问道:圆周率是什么东西?(生大笑)生:我从收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道: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教室里响起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师:这两位同学真厉害,知道的这么多。他们认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而从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教师分明读出了疑惑,专注和脑海中正欲奔腾而出的思维浪花)那么,我们暂且把这种说法称为“猜想”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猜想吧”。(三)案例思考1、高质量的教学预设需要研究教材,更需要研究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