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29068022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必修二复习学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试大纲】(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最新考纲考向归纳五年真题关联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经济重心南移2019全国卷26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2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9全国卷25古代中国的经济3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2019全国卷26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4汉代画像砖中农事图2019全国乙卷25汉代庄园经济5宋代主户和客户的比例2019全国甲卷26宋代土地政策6吕氏

2、春秋上农的描述2019全国卷24小农经济的形成7河南、江苏状元人数2019全国卷27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发展8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2019全国卷26江南经济的发展9宋代“不抑兼并”2019全国卷25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0.西汉文景时期,实物田租和人头税2019全国卷25西汉经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1.明末江南农村的变化2019全国丙卷2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2.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雇佣制2019全国卷26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近年高考考查特点】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

3、卷在本单元的考查力度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但2019年全国卷第40题和2019年全国卷第41题也涉及本部分内容,时间跨度大,难度相对高。2史料形式:以改编古代经典著作文献为主,同时出现了画像石、地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史料多为文言文,理解有难度。3考查知识: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考查频率相对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唐、明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如2019年全国卷的第25题及2019年全国卷I的第27题等【命题趋势】新课标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

4、变化角度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新课标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拓展挖掘教材之外的知识,以补充完善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为载体,考查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点汉代庄园经济。再如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明末“用工荒”的原因,将社会热点融入历史问题的考查之中,润物细无声,非常巧妙。备考复习过程中要侧重于不同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经营模式及其特点。【基础知识梳理考】考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

5、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6、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知识深化】(一)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

7、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土地制度的演变

8、及其规律(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2)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问题:土地兼并和高度集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4)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5)后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6)规律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1.

9、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

10、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材补遗】(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其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二)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与地主

11、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三)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概念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田亩税,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2赋税制度(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

12、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3)租调制: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4)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

13、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即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

14、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6)“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

15、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3演变规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认识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