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38KB
约7页
文档ID:522059793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1页
1/7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代表观点:“安国全军”的慎战观孙子告诫战争指导者:“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重谋尚诈、“胜于易胜”的战胜观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是虚实理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著有《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 提出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即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将战争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义兵反对强兵、刚兵、暴兵、逆兵。

主张积极进行战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提出治国之道,文武并重,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强调积极备战,做到修文而不废武,以利进行兼并战争 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 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为了了解对方情况,吴起非常重视使用间谍,深入敌后搜集敌方各种情报,“急行间谍,以观其虑” 提出“因形用权”,主张应根据战争中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人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既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积极备战,“事备而后动”。

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 在战争指导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道”的内容包括夭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的虚实理论在《孙膑兵法》中,与“必攻不守”意思相近的命题是“批亢捣虚”所谓“批亢捣虚”,就是攻击敌人要害且薄弱的关节点,这与吴子“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有异曲同工之妙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半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的作战特点有四个: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卓越军事家,战功卓著,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他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方略上,力求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力求削弱、麻痹敌人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力求把握好时机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历史上著名战役(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柏举之战,孙武、伍子胥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秦将白起指挥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20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其父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飞兵千里,以少胜多,几乎全歼刘邦军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战役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隋灭陈之战,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隋灭陈的作战,仅经2月之余,便将立国30多年的陈国一举灭亡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政府集团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1)、重战思想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3、“知彼知己,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