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背影》教学案例平顺县戏曲艺术学校:张红飞一、案例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中学语文传统教材的保留篇目它的经典之处在于自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悠悠父亲心,浓浓亲子情,熏陶、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传递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继、绵延不绝的伦理道德正能量掩卷思之,仍能感受到朱自清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和自责之情是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教育的典范教材 这篇散文写得情真意切,读者极易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感情;描写的人物鲜活,人们仿佛能从文字中看到那个身形肥大、不擅言辞、爱子情深的父亲;描写的事件典型,作者抓住一件生活中看起来极寻常的小事,挖掘事件背后传达的深切的感情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这样一篇感人至深、文质兼美的经典杰作,我觉得必须引导学生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语言文字的反复咀嚼、对文本的反复推敲、对人物的反复揣摩,让学生与作品进行一次亲密接触,经历一次心灵对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近距离体验人世间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深情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发现、去探究、去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地更充分更透彻地挖掘文本中、文字里、事件里蕴含的细腻真切深厚动人催泪的伦理道德情感基因,才能最大显限度地实现语文的综合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终极目的二、案例描述:片断一:亲密接触,毫无预兆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内容,用手中的笔勾划出最打动你的语句,词语,或者一个字,说说你的体会教室里发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我相信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一定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我充满期待地等着收获学生的感动师:“哪些字、词、句打动了你?杨丽娜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生:“老师,我还没想好杨丽娜尴尬的笑笑师:“请坐桑政芳,你呢?”生:“没什么感受,觉得写的挺平常的,没那么感动我压根没想到桑政芳的回答会这么“出格”,一时语塞这时学生中出现了一丝躁动,有几位同学开始在座位上窃窃私语了。
生:“买几个橘子有什么感人的?” 生:“我觉得太假了作者已经二十来岁了,居然还让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来送行,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生:“作者流了四次泪,也太娘娘腔了 ……(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犹豫片刻,我索性依着学生的认识,顺势引导师:我们以父亲买橘子的镜头为例,来分析一下作者为何会落泪生:因为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生:作者就要和父亲离别的……效果评价: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接触文本,触摸文中人物的心理,结合自身对文本对文中人物心态的解读,畅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这是一次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尝试片断二:心灵对话,一声叹息(我先是充分肯定了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同时点拨:“回答得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就会发现更多的细节几分钟后)生:“父亲去送我,有两个‘踌躇’,三个‘终于’说明父亲对我的重视‘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但犹豫踌躇之后,还是去送我,可见父亲很爱我生:“文章开头即点到‘祖母死了’,又提到父亲的失业,还说到‘变卖典质,还了亏空’,这些都说明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亲支撑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生:“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丧母之痛,儿子尚在读书,家中一贫如洗,父亲“谋事”的心情会是多么急迫,况且一份工作对男人来说,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是尊严与体面。
面对“生离死别”,这是人所无能为力的大悲哀,“父亲”却还要在儿子面前保持他的镇定与坚强师:“不错,他在生计和对儿子的感情之间犹豫踌躇那么久,就是因为生活的不容易课文哪里还讲到生活的不容易?”生:“父亲‘忙着和他们(脚夫)讲价钱’,后来是‘父亲终于讲定了价钱’,几个小费,父亲还‘忙着’,而且讲了很久,可见失业中的父亲很困难生:“儿子要远行,只给他买了几个橘子;结尾处又提到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也说明家的困难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读书很细,挖得很深师:“大家试想一下,儿子就要到远方去读书了,在火车快开的时候,父亲才想起来,自己没有给儿子什么礼物,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囊中羞涩的父亲所能做到的,就只是为儿子买几个橘子——橘子虽小,但那大红橘子,却如父爱般温暖着作者的心——在这种艰辛与沉重的生活状态中,父亲的爱就越发显得感人此时此刻中,此情此景下,你能体会父亲的心情吗?”(在座的学生中,轻率的回答没有了,代之以叹息效果评价:鼓励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解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富于探究性地学生诱发学生与文本与人物的情感共鸣。
思想上受到极强烈的震撼片断三:情感共鸣,潸然泪下(我意识到这是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绝好契机:“文中的这段文字,有的同学觉得它很平常,但它却深深的打动了老师,我想为大家读一读,好吗?”我打开了事先准备好的配乐,幽雅、伤感的旋律响起,读完之后,音乐还在回旋,学生的表情显然比刚才要凝重了生:“我觉得两个‘黑布’挺感人的,父亲戴的是‘黑布小帽’,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我穿的却是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从这里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生:“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最打动我从‘攀’,‘缩’,‘微倾’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给我去买橘子很艰难,从这里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师:“父亲爬月台为什么那么艰难?换成你去爬呢?”生:“因为父亲肥胖而老嘛我会快而迅速师:“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父亲老了呢?”生:“‘蹒跚’,可以看出父亲老了它写出了父亲给我去买橘子时走路的姿势,父亲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连走路缓慢摇摆,更别说爬月台了生:“文章结尾提到父亲的来信,‘我膀子疼痛厉害,大约离去之期不远矣!’这也说明父亲老了师:“父亲真是老了,父亲年轻时候是怎样的呢?”生:“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师:“作者之所以流泪,不仅仅是因为父亲对他的爱,也不仅仅他有感恩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在父亲穿过铁路爬上月台的一霎那间,家庭的不幸,深沉的父爱,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这种种关于人生的感慨,千头万绪地交织在作者的心头,才让他流下了眼泪!” 效果评价:细节最能打动人。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分析字句入手,渗透细节描写的剖析,从细微处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从心底奏出与朱自清同频率的既细腻又雄浑的情感旋律,文本、学生、作者融为一体,同气连枝,共振共鸣三、案例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不少学生对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文章怎么竟然能成为中国表现父爱的典范之作?这只能说明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对父爱感受不深,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的母爱父爱无言,我们需要用心来体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在我们不留意的言语和行动中,父亲的默默的细腻的深沉的爱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每一个人:(一)抓住背影、朗读勾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所以,我通过自由朗读、反复勾划,通过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二)心灵对话、体会意境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需要通过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进而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动作、细节,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课堂常常不会像预设那般的自然流畅,比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我看来字字浸透亲情的文字却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是责怪学生情感冷落,忽视他们的课堂反映,生硬地把课堂往自己的预设中拉,还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暂缓课堂节奏,再次创设情境,独辟蹊径迂回进行引导?如果选择前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作为对话,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对话者对彼此作为对话主体的尊重,对话者的主体性不应由于对话者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损害”,于是当学生觉得“背影”文字平淡,不能打动他们时,我选择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于是,后半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了,以平实的文字为载体,一次次地流露了他们的真情体验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语文离不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课程必须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感悟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学生对不同的父爱,感受也大相径庭案例中,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最后,我告诉大家: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通过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和最高境界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