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21353513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7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前 言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90年代开始在贵州实践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先后在贵州、内蒙、广西、云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建设大多选择了民族文化丰厚,居民生活却极为贫困的落后地区,它们的建设往往承担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重任。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却一直缺乏这样一个生态博物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一直被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

2、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首次正式进入中央文件。“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国家保证”的形式进行了确定。加快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在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同问题。回顾改革开发30年,我们曾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鉴于前车之鉴,未来的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早在2003年8月,

3、建设“绿色长三角”就已达成共识。在关于“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沪、浙、苏三地就首次提出借“世博会”良机打造“绿色长三角”。当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的“绿色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对外开放县,而且安吉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畲族等特色多样性民俗文化赋存地、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 “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条件,为建造生态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能在安吉建造一个成功的中国生

4、态博物馆,其影响不仅会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而且将扩大到整个东部乃至全国,从而更大的发挥生态博物馆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的要求,安吉县结合自身“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特别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提出在安吉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设想,并希望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能有别于其他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思路,无论是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内容、功能还是运营管理模式,都能有所突破创新,特别是内容与功能上,不能将保护与

5、展示的内容局限于现有的各类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遗产,而要将整个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纳入其中,使生态博物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第一章 理论研究1.1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博物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在法国诞生,这就是“生态博物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博物馆在政治层面上具有人权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在文化层面上倡导文化多元主义特别是弱势文化社区的关注,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注重当代新发展的多种学科与人类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交流的有机结

6、合。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世界迅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1.1.1国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1)不断进化的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后工业社会里,环境科学的崛起和生态观念的传播,震撼人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中,基于将遗产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改革思路,诞生了“ecomuseum”一词。这里“eco”既不是指经济(ecom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社会,人是其中存在的核心部分,包括人类的活动及其进程。这是70年发明生态博物馆的原意。这种有别于博物馆传统文化的新思维,对于博物馆改革者来说极

7、具吸引力,迅即形成了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动力。随着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的进行,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也在不断校正中。如里维埃(1973、1978)、法国政府(1981)、勒内里瓦德(1988)等都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表1-1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属性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范围静态的独立建筑或者建筑群整个特定的社区。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原状的、动态的保护在其原生环境之中。主体专家学者经过培训,由社区居民亲自记录社区发展档案功能保护和收藏文物资源保护中心,用以保存自然和文化遗存。教育“镜子”和“学校”,用于社区居民立足现在、借鉴过去、掌握未来。“展柜”,向外来参观者(消费者)充分展示自身文化艺术,

8、张扬文化多元主义和人权价值观。“实验室”,了解和研究当地居民的过去以及未来发展。服务对 象本地居民、外来公众社区居民、外来大众、研究目的的学者、专业机构展示内 容多具有文物价值的经过历史沉淀的具体实物遗存。社区中的一切资源,包括文化和自然的。文化不仅仅是有文物价值的实物遗存,还有传统的风俗等一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 式静态的、孤立地陈列于博物架上,脱离原生环境。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原状的、动态的、鲜活的保护于原生环境中。 在评价生态博物馆成功与否的指标上,参观人数、藏品数量、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等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应集中于当地居民应用生态博物馆思维方法,管理和保存它们的文化和社会

9、遗产的有效程度。在生态博物馆中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研究上,多数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发展责任型旅游、生态旅游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有效途径。(2)各具地域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保存的大多为工业化社会的文化,一般产生于关闭的历史原址,例如矿区、钢厂、发电厂,许多以前的工人失业或退休,成为此类博物馆的创办者。各国实践中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法国的特许经营管理体制,意大利结合政府立法的形式进行管理。法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是在里维埃的指引下 ,以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创建的法国地方公园模式 ,这个模式从1967年开始至1975年形成了法国地方公园系统。在

10、生态博物馆的另一位倡导者戴瓦兰引导下,于1971年至1974年在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建立起来的。整个社区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个项目的开发 ,这个模式创造了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的最早的经验。 加拿大加拿大生态博物馆扩大到小型社会的整体,被称为“社会生态博物馆”,成为加拿大新博物馆学的试验区。之后,加拿大陆续建立起来的一批生态博物馆也是各具特色的。如保护工人住宅区文化的“全社会之家”生态博物馆;为保护自然文化区的“岛上居民之家”生态博物馆;为保护和研究历史遗产的洛格山谷生态博物馆;在生态学教育中心兴建的圣康斯坦特生态博物馆;为大众博物馆学讨论会址成立的文化中心建立的德赛河生态博物馆等等。加拿大发展的

11、生态博物馆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强调公众参与,二是社区往事的共同回忆,三是建立解释中心,开设大众博物馆学课程,专家与社区居民取得共同认知。美国美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就汲取了加拿大的经验,美国史密森学院开发的亚克钦印第安社区博物馆,就建立了类似解释中心的组织和建筑,但他们直接称为生态博物馆。居民说:我们把生态博物馆看成是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也制定和实施了培训计划,组织了和加拿大的互访学习,学习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美国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具有美国自己创造的经验。瑞典截至2005年,瑞典建立了12 个生态博物馆。瑞典生态博物馆想要表现人类长期利用和改变自然,由此形成的自己文化的路程。以当地居民的方式和居民

12、的历史去表现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如表现萨米人(Sami-people)的昨天和今天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表现传统农业和历史遗迹的生态博物馆、表现环境特别是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博物馆,多数生态博物馆反映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前工业区建立了工业遗产生态博物馆。日本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在亚洲的日本也受到了关注,被发展为“造乡运动”,“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作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等工房。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各种器物的制作,并由专人进行指导,接受咨询。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

13、引了大批的观光客,还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富裕之路,并且有效保存了当地的特色文化。1.1.2国内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1)国内生态博物馆研究我国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中国博物馆杂志集中介绍了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的有关成果。90年代中期开始推向实践建设。之后,来自人类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从观望状态转入了与实践结合的学术研究阶段。国内学者对生态博物馆的操作模式、社区参与机制、旅游开发、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生态博物馆理想与现实的对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生态博物馆建立原则的研究中,2000年制定的“六枝原则”最为显著,这一原则是针对中国

14、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即:六枝原则、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2)国内生态博物馆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至今,中国先后

15、建立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云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建设大多选择了民族文化丰厚,但居民生活却极为贫困的落后地区,它们的建设往往承担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两重重任。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构成主要是一个信息资料中心,以及开放性的社区活体保存和展示中心,并通过旅游开发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实践也遇到很多难题,如在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特别突出的问题是社区居民自我认知不足,文化主导权在理念先进的政府和专家手中,需要文化代理完成生态博物馆的初期建设,从而降低了保护成效,也使得生态博物馆的巩固相当困难。中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这种文化主导权的回归要经过三个文化递升的层面,即利益驱动层面、情感驱动层面和知识驱动层面。村民保护自己文化的动力来自利益的驱动,也来自对自己文化的天然感情,但对自己文化的价值还缺乏科学认识,这三个层面都需要提高,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对村民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要帮助村民们理解生态博物馆,更迫切的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科学地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他们才会更加珍爱自己的文化,更加关心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天线/微波/雷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