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91885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试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1949年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情况图”,完成13题。1据图判断我国在1949年1990年之间人口增长特点是( )A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B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D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2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A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B未成年人比重不断加大C青壮年比重不断降低 D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3应对我国人口这一变化特点的可行对策是(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B建立健

2、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C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D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表是X、Y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46题。人口密度(人2)出生率()死亡率()X国1084218Y国275674具有X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5Y国可能位于()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6造成X、Y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条件B气候条件C历史条件D地形条件读“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某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密度之比)及20世纪末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79题。7影响一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对外开放程度B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的丰歉程度

3、8图示区域单位面积环境人口承载力最大的省区是()A四川B福建C湖南D广东9引起图中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B人口分布差异C自然环境差异D消费水平差异读“某城市体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图示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资源11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12、下面四幅城市规划示意图,布局不合理的是()A B C D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314题。13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14在图示期间,与美国

4、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右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1517题。15.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16.阶段I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D城市居民收人的提高17.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II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读“我国部分水稻产区分布略图”

5、。完成1820题。18甲、乙两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共同特点是()A商品率高B机械化水平高C科技水平高D水利工程量大19与甲地相比,制约乙地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源20甲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海平面上升 B居民饮食习惯改变C建设用地增加 D自然灾害频发2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发达( )ABCD22右图表示我国某工业部门的主要分布区,该工业部门是()A棉纺工业B钢铁工业C制糖工业D饮料工业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2324题。23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

6、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24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B产品科技含量高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下图1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结合下表1,回答2526题。年份1800年1900年1985年煤(吨)42075铁矿石(吨)21813表2炼吨钢所需要的煤、铁矿石 25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地的有利条件有( )接近燃料地接近铁矿接近消费市场廉价劳动力充足A.B.C.D.26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

7、至N地,可以降低( )A.燃料运输费用 B.铁矿石运输费用 C.产品运输费用 D.废弃物的排放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2728题。27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遭成污染28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香港地价较高内地服务业发达内地工资水平较低香港人口数量剧减ABCD读下图,完成2930题。29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图中的事例是( )A有色冶金工业往往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B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高等院校附近集聚C体积小、重量轻、价格贵的电子元器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

8、厂之间的集聚D产品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与各零部件生产厂家之间的集聚30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只能自发形成,不能规划建设B内部联系简单的工业区,通过过程,常会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C过程可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形成工业分散D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了过程,形成了工业重镇31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中国东北工业区读右图,回答3233题。32图示工业区内的工业()A以重工业为主 B以中小型企业为主C以大型企业为主 D以机械制造业为主33该工业区内生产的产品可能为()A毛纺织品 B造船C

9、矿山机械 D钢材34“硅谷”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传统工业集聚,基础好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且高速公路横穿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ABCD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工业地域生产流程示意图”,完成3537题。35该工业地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动力B交通C市场D技术36该工业地域联系主要表现为( )A商贸联系B生产协作联系C科技联系D信息联系37该工业地域的突出优点是( )A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规模大B资源的利用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C集中处理污染物,环境优美D配套协作条件好,交通运输成本低38.比较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特点,下图中数字代表的运输方式是( )A水运铁路空运公

10、路B公路铁路空运水运C铁路水运空运公路D公路水运空运铁路读“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3941题。39该区域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和谐协调发展40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环境污染ABCD4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我国(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B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增速减慢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D人地关系日趋和谐,生态环境优美4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 )A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 B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C对环境问题的无知

11、D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强4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4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长期性原则二、综合题45读“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由阶段I到阶段,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_(至少填二种),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动力是_。(2)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_,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布局原则是_。(3)阶段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_,且沿_分布,其原因是_ ,_。46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一),回

12、答:(8分)图一(1)图示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 。(1分)(2)图示地区有利于该粮食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是_ 。(1分)(3)按投入多少分类,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2分)A.粗放农业 B.密集农业 C.混合农业 D.自给农业(4)夏季,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_ 和_ 。(2分)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目前人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至少答出两条措施)_等。(2分)47.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1)由图可知,该沿河城市起源的区位因素主要是_,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沿河而设,这主要得益于河流的_和_功能。(2)试分析后来该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这说明城市区位因素中,_因素的变化从古至今都对城市区位有重要影响。(3)计划在图中三个地点分别建设火电厂、服装厂和自来水厂,请你选址并说明理由。_,理由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