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船两小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861180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松船两小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王松船两小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王松船两小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王松船两小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王松船两小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松船两小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松船两小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文言文,名叫两小儿辩日。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王老师一笔一画地板书课题,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两遍。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在预习两小儿辩日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生1:根据注释中“孰”的解释,我还是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问题,与这个内容有关的问题还有吗? 生2:两个孩子说的都有道理,到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生3:这篇文章是列子写的,因为列子崇奉道教,而孔子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列子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讥讽孔子,其实没这回事。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先静下心

2、来把课文读顺。什么时候读顺了请举个手示意一下,好吗? 生读课文。 师:好,都读顺了。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3几次张口想念,都没发出声来。 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嗓子不好。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师:好,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 生齐读课文。 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听王老师把课文念一遍,边听边找,边找边划,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读课文 师:全文出现了几个“日”? 生:九个“日”。

3、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师:第一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师相机板书:日始出时、近) 师:“日始出时”是什么意思? 生1: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师:这是什么时候? 生1:早晨。 师:用一个字怎么表达? 生1:晨。(师板书:晨) 师:谁来读第二个带“日”的句子? 生2:而日中时远也。 师: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 生2:日中时和远。(师板书:日中时、远) 师:“日中时”是什么意思? 生2:中午。 师:一个字。 生2:午。 师:真干脆。(师板书:午)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念一遍。 生齐读这两个带“日”的句子。 师:第三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4、 生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四个“日”了。(师相机板书:远、近)谁再来继续读? 生4: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又是两个“日”。(师相机板书:大、小)谁来念最后两个带“日”的句子? 生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板书:热、凉) 师:“探汤”是什么意思? 生5:很热的水。 师:还有带“日”的句子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一起再说一遍。“辩”是什么意思?

5、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赏析:此为第一回合:寻“日”。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隐含着王老师对文本的透彻钻研,巧妙组合。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找找划划、自主理解等方式,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八个带“日”的句子已深思熟读,并能感悟其中的味道:辩。王老师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好了,哪两位小儿

6、来辩斗辩斗?(请了两名学生)这是小儿1,这是小儿2,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 两小儿辩斗。 师:辩是辩了,只是没有斗的味。 又请两小儿辩斗。 师: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下面,我做一小儿,你们推荐一位胆子大点儿,做另一小儿。(学生推荐一位男生上台去)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语速加快

7、) 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生的语速也相应加快) 师: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王老师通过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阵阵掌声。)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生1: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 生2:辩出了他们都很细心。 生3:辩出了他们的童真。 生4:辩出了他们对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5: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 生6:辩出了古代的科学不发达。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

8、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赏析:此为第二回合:辩“日”。此环节紧扣题眼,层层递进。先是同桌辩斗,接着是指名辩斗,然后是师生辩斗,最后是全班辩斗。无论是辩斗的水平、情感,还是辩斗的味道,每一次都有提高、升华。尤其是师生辩斗,教师的水平炉火纯青,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王老师的点拨、激发、感染下,也辩得有声有色,绝不亚于教师的水平。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王老师的这一辩,辩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辩出了他高明的教育智慧,辩出了他有效的教学手段。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生1:我赞成小儿2的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离我们近。 生2:两个小儿

9、的观点我都不赞成。因为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参照物是远山、树木等,所以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在空中,参照物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 生3:我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因为早晨地面上温度低,而中午的地面已经过太阳光半天的照射,所以早晨凉,中午热与太阳跟我们的距离无关。 生4:我也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 生5:早晨,太阳光是斜射;中午,太阳光是直射。而阳光直射比斜射更热。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生:小儿4、小儿5、小儿6、小儿7。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生3:孔子不能决也。 生4:孔子不能决也。 生5:孔子不能决

10、也。 生齐读这句话。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师:故事完了吗? 生1:完了。 生2:没完。 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学生练笔。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

11、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师: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赏析:此为第三回合:探“日”。王老师的问题设计富有艺术,如“如果你

12、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欲望。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探究了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什么时候离地球近这个令两小儿争辩不休的问题。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却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此乃问题设计之巧妙,王老师引导、点拨之高超。本课最后安排的小练笔,不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且彰显了学生深邃的思想,多元的个性和活泼的语言。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交相辉映,奏出一曲动人的智慧之歌。 两小儿辩日的境界三有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风格变了。 这是许多老师对我的两小儿辩日的一种不假思索的感觉,一种不约而同的看法。这感觉,这看法,强烈得似乎不容置疑。 对这种变化,一直试图在课程哲学层面上解读诗意语文的汪朝教授表现得更为敏感和警觉,他从教学论的五个维度进行了一番深入肌理的考察,即:教师角色由强势向平和转变、课堂情感由激情向温情转变、教学语言由华丽向平淡转变、课堂节奏由密集向舒缓转变、教学设计由细腻向简约转变。据此,汪教授对我的两小儿辩日给出了这样的断语:这是诗意语文的一次重大突破。 果真如此吗? “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