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78800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中国医学研究生,在临床 治疗工作中,同样能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治疗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为 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治疗观;临床医学一、治疗中的辩证范畴治疗疾病,就是临床医生根据诊断,对患者施以药物、手术等措施,并配合 休息、锻炼等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或痊愈。所谓治疗观,就是指临床医 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2、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一个临床医生如果能按 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治疗的作用,这就是正确 的治疗观,就能使疾病早日治愈。相反,如果用片面、孤立,静止的方法处理治 疗中的各种关系,就会贻误病情。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 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治疗中的辩证范畴侧重反映了临床治疗这 个阶段中的本质概念。学习和掌握治疗中的辩证范畴,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治疗 水平,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很有帮助的。(一)治疗与致病治疗与致病是对立的统一。治病的目的,在于使疾病痊愈,使患者恢复健康。 但在临床治疗中却往往具有二重性,既能治病,同时又能致病。只有懂得

3、治疗与 致病的关系,懂得治疗的二重性,临床医生在治疗中才能自觉地制订最佳治疗方 案,选择最优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致病因素。因治病而导致的疾病叫做医源性 疾病。医源性疾病是与医药同在的、并存的,医源性疾病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狭义的医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患者误解了医生的语言而造成的。广义的医源性 疾病包括:1、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疏作风,不慎等造成的医疗事故;2、 临床医生医学理论水平差,缺乏临床经验,对不良后果认识不足,预料不及所导 致的疾病;3、临床医生思想僵化、经验主义、教条化、孤立、静止地对待病情, 缺乏辩证思维所致之疾病;4、由于当前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治疗中暂时还 无法克服的

4、后遗症、并发症。治病和任何事物一样,无不具有两重性,不可能只 有利而无害,关键是对治病与致病要予以正确权衡,既要看到治病的必要性,又 要看到治疗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虽然有一些病可以不治 自愈,但有一些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还是应该及时 治疗才对。但在治疗中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其它的医疗条件, 实现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控制,做到注意观察,慎重用药,严密手术,精心护理, 使治疗过程产生合乎自己预想目的的结果,尽可能避免副作用和后遗症,把医源 性疾病严格限制在最小的之内。(二)治标与治本祖国医学理论中的“标本治则”是唯物辩证法本质与现象这一范畴的

5、体现。 所谓“标”,一般是指疾病的外部表现形式,属于现象方面的东西;所谓“木”, 一般指疾病的内在联系,属于本质方面的东西。在人体与疾病的关系中,认为人体为“本”,疾病为“标”;以正为“本” 以邪为“标”。因为人是治病的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之是否发病,发病 之轻重,病程这长短,愈后之好坏,恢复之快慢,都取决于机体的健康状况,即 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与疾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 在病因与症状的关系中,认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因为现象是由本质 决定的,症状是在病因的基础上产生的。病因是疾病的本质,症状是疾病的外部 表现。例如,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流

6、感病毒是“本”,发烧、头 痛、流鼻涕、关节酸痛等症状是“标”。如果只针对症状用解热镇痛药退热可以 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此病。只有针对病因这一关键采用大青叶、 柴胡、板兰根等药物,驱除病源,才能消除发热、头痛、关节痛之类的症状。 在原发病与继发病的关系中,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因为原发病可以导致人 体内部气血脏器的变化,新病往往是在这些缺陷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临床治疗中, 一般说来治本是目的,只有治本才能根除疾病。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极其 复杂的,不能把中医理论中的“标本治则”当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到处乱套。 必须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的具体运用。从临床实践

7、 经验看,一般注意以下三种情况1“治病必求其本”。在通常情况下,“本”重于“标”,若治病不从“本”治,病因不除,症状 难消;如果从“本”治,驱除祸根,各种症状即可自然消失。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标”往往急于“本”,如果不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人 就有生命危险。这时的治疗原则就应先治标,后治本病。3、“标本兼顾”。在疾病不十分紧急的的情况下,可以“标本兼顾”。如阴虚低热,阴虚为“本”, 低热为“标”,一般说来,补阴自能退热。但这种处理费时较长,为缩短病程, 及早解除病人痛苦,可以双管齐下,补阴与清热同用,这就是“标本兼顾”。(三)可治与不可治所谓“可治之症”,是指在现代

8、医疗技术条件下,可以治愈的病症;所谓“不 治之症”,一般是指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尚无物特效疗法使其痊愈的疾病。 可治与不可治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一定的历史阶段、一 定的医疗技术条件看,“不治之症”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 这个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 度。人们对防治的认识同样受到历史条件、科学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 超载时代的条件去认识事物,只能在一定条件的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对疾病的 认识也是如此。不治之症与可治之症是辩证的,可以转化的,就每个个体来说,任何可治之 症都有无法治愈的因素,甚至会造成个体的死亡

9、。任何不治之症也存在着可治的 因素。癌症在治疗的某个阶段,也可出现一定转机的苗头。带癌长期生存,最后 死于其它疾病的病例也是偶有发现的。在临床上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医生宣布 患了“不治之症”的病却带着“不治之症”存活了好多年;也有患了“可治之症” 的病人,经过治疗却每况愈下,以致死亡。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和病人对待疾病要 有正确的态度,注意发现和解决不利于治疗的因素;对于不治之症切不可悲观失 望,坐以待毙,无所作为,应努力钻研医学科学,攻克难点,寻找可治的成分, 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不治之症向可治之症转化。(四)特效疗法与一般疗法所谓特效疗法,是指一定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

10、相应的疾病有着明显的特效 作用,主要是针对特异病因而言的。相对来说,有着时间短、见效快、效果好的 特点,如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性肺炎、异烟肼治疗结核病、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 毒,都表现出奇异的疗效,至今尚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所谓一般疗法,亦称支持疗效。它的功效不是在于针对特异病因,而在于能 够迅速改善全身状况,维持器官正常功能活动,为特效疗法创造条件。以上二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特效疗法的功效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青霉素不能治愈处于中毒性休克状态的肺炎病人;有一些结核病人多年使用 抗痨药物而不愈。这就要求特效疗法与一般疗法相配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特 效疗法与一般疗法的应用要根据病情发展的需

11、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由于特 效疗法大多是针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因而只有当机体抗病能力尚属正常时,应用 特效治疗抑制外界致病微生物才能奏效,治愈疾病。相反的,如果机体抗病机能 低下,单纯使用抗病原菌的特效疗法就难以奏效,特效疗法就不够“特效”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疗法能够尽快改善机体善,支持特效疗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效疗法所以能够治愈疾病,完全有赖于一般疗法的支持作用。因此,在临床治 疗中,针对不同环节同时或先后施行各种治疗手段,即所谓综合疗法,就是非常 必要的了。(五)动与静正常的人体是运动和静止的平衡,这符合自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对于人体 来说,运动是耗能的过程,静止是储能的过程。只动

12、不静就是只耗能不储能的过 程,将导致衰竭;只静不动,则储能过多,会导致代谢障碍,如肥胖及相应的疾 病。因此,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统一,应动静结合,才符合人的健康需要。动和静是一对矛盾,过去治疗强调病人休息,这是静的方面消极养病。例如 医生对心脏病人的治疗,总是强调一个“静”字,其理由是,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可以减少身体对氧气和养料的消耗,进而减少心脏负担,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和 发展,但由于卧床休息,心脏得不到锻炼,结果使有病的心血流量减少,心肌得 不到氧气充分供给,心功能衰竭就更难改善了。所以,对一般的心脏病人来说, 过分强调“静”是消极的,即使症状暂时有所缓解,也不能巩固。这里必须指出,在治疗

13、中的动与静应该是统一的,片面地夸大任何一面都是 错误的,都将给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必须一切从具体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病 人、病情、合理运用动静结合的原则,做到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是以 动为主,还是以静为主,或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应视具体情况而 定,才能收到好疗效。二、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疾病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复杂的,治疗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但它们仍然是 有一些基本原则可循的。根据临床的实践经验,在治疗中应当遵循如下的一些基 本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从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 的统一体这个整体观念出发,在使用药物、进行手术时,都必须在整体

14、观念和全 局思想的指导下,予以通盘考虑,全面衡量,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局 部治疗必须服从整体治疗,整体治疗也必须兼顾局部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的形而上学的治疗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一只手 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仍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他这里是以手喻哲理, 讲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明人的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离开了整体,部 分也就失去意义。整体治疗是指药的作用于全身或是改善全身各种器官的功能和 代谢,或是增强整个身体的抗病能力,或是药物虽在局部器官发生作用,但该器 官功能的加强,能够改善全身的代谢状态。例如,注射抗菌素、合理补液、纠正 水和电解质紊

15、乱、静脉高营养等,都属于全身治疗措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贯穿 于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临床治疗的全过程。局部变化往往以整体变化为前提,例如人体出现循环障碍,不管是全身性表 现为主,还是局部表现为主,也不管局部病变是否处于主导地位,都是以整体变 化为依据的。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拟订合理的治疗方 案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形而上学的局部论,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使局 部孤立于整体之外,或置于整体之上,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严 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才能解决治疗的根本任务,才能既治 标又治本,使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因此,用药的目的,不应仅

16、仅着眼于某 一局部的病灶、病源,面应立足于人的整体,即从整体症候去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机转,从整体观念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疾病治疗中,要着眼于全局,只 有抓住全局性的东西,才能有效地战胜疾病。什么是全局呢?毛泽东同志说:“凡 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的,都是战争的全局。3”即是说,全局性 的东西就是影响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基本的东西。在治疗过程中,施用药物,进行 手术,都必须照顾全局、服从全局、抓住全局。这是分析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施用药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临床实践中,为了照顾全面而制定的治 疗原则是很多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强调整体是必要的。一般说来,整体治疗是主要的, 全身状态良好,往往使局部病灶的治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忽视局部对 整体的影响也是不对的。所谓局部治疗是指药物治疗措施仅仅作用于病灶具局 部。这种治疗虽然也会对全身产生影响,但其影响只是轻微的、间接的、次要的, 这种治疗同全身治疗比较起来,具有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