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378226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假期专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_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时节,难得有这样“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森林丛中传来_,比来时更增添了

2、些幽趣。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_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_“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_2. 阅读短文。竹 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_。_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1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2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_3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的_。这首诗是一首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这两句诗中“咬”和“立”用了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5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在写_,其实是写_,表明了诗人_的精神。3. 读浪淘沙,完成下列各题。浪淘沙(唐)_,_。_,_。1补全浪淘沙。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_和_。3判断对错。(1)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在具体、生动、形象。(_)(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3)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精神。(_)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崖”,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泥沙,浪淘汹涌来自天边。

4、B.“九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崖”生动地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C.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川流不息的壮丽图景。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1把这首诗写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诗人_。3解释词语:题:_缘:_不识:_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5、。江上渔者_,_。_,_。1默写古诗。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A.江上风景美B.江上鲈鱼美C.江上一叶舟美D.看渔民打鱼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5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_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6. 古诗赏析。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B.“单车

6、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7. 阅读诗文,完成练习。(甲)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乙)反七步诗郭沫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注释)曹植: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持:用来。羹:用肉或者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豆。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7、釜:锅。郭沫若: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甲)诗中,曹植巧妙运用比喻,用“豆”比喻曹植,用“萁”比喻_。“同根生”指_,“相煎”指_。(乙)诗中的“豆”成了“_”,“萁”成了“_”。2(甲)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3(乙)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8.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_出来,又_回去,_在心间,然后又_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_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_,夏让我_秋令我_。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三句话都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依次把“我”比

8、作_、_、_。3对第一、二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在这里。B.花的样子很美,像大自然在说话,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4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 )的自然现象。A.花的纯洁神圣B.花在自然界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9. 古诗积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_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补充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3“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A.家乡的亲人B.村中的小孩C.诗人自己D.诗人的朋友10. 课内阅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觉和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11. 古诗阅读。观书有感文/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半亩方塘一鉴开”把_比作_。2“渠”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_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12. 读一读,做一做。_,_。五岭逶迤_,乌蒙磅礴_。_,_。_,_。1补充诗句,并用“”画出中心句

10、。2“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和。“万水”指的是、。3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的英雄气概和_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1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_、_的特点。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_。3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_)(填序号)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5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_。14. 诗歌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课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