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古诗整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62680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上(古诗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上(古诗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上(古诗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上(古诗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上(古诗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上(古诗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上(古诗整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 级 上 古 诗 赏析江 村即事唐 。 司 空 曙钓 罢 归来 不 系船,江村月 落 正堪 眠。纵 然 一夜 风 吹 去,只 在 芦 花 浅 水边。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

2、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

3、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十 五夜 望 月唐 。 王 建中庭 地 白树 栖 鸦,冷 露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望,不 知秋思 落 谁 家?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

4、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

5、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

6、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

7、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剑 客唐 。 贾 岛十 年 磨 一 剑,霜 刃 未 曾 试。今 日 把 示 君,谁 有不 平 事?赏析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

8、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我今日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

9、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嫦 娥唐 。 李 商 隐云 母屏 风烛 影 深,长 河渐 落 晓 星 沉。嫦 娥应悔 偷 灵 药,碧 海 青 天夜 夜 心。【韵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

10、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江 南 逢 李 龟 年唐 杜 甫岐 王宅 里 寻常见,崔 九 堂前 几 度 闻。正是江 南 好 风 景,落花时节 又逢 君.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李龟年是盛唐时期声

11、名赫赫的音乐家,但其生卒、籍贯、出身等均已不详。我们只知道他生活在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年间,擅长歌唱,还会作曲,对地方音乐也相当熟悉。有一次,他在岐王府听见有人弹琴,就说:“这是秦地的音乐。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是楚地的音乐.”岐王听了很惊讶,到帘幕后面一问,果然如此。凭借其过人的音乐技艺,李龟年受到喜爱音乐的唐玄宗的赏识,“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膺侈之制逾于公侯。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湘,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

12、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句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

13、,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

14、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桃 花溪唐。 张 旭隐隐飞桥隔野 烟,石矶 西畔问渔船.桃 花 尽日 随流水,洞 在 清 溪 何 处边?这首诗描写山间景色,构思甚为新颖奇特。自己独居山中,有客来访,自然给人以

15、很大慰藉,由于云雾浮动,天气转阴,客人怕阴雨路阻而欲告辞,主人于是为留客而作此诗.诗中既句句留客,又句句写景,通过山间独特的景色而留客,更通过巧妙的留客方式而写景,因此,从性质上说,这虽是一首友人之间的交往之作,却不啻一首杰出的山水写景诗. 在初春的阳光照耀下,山间回峦起伏,岚光浮翠,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奇崖峭石,花草竹木,争奇斗艳,诗人以一个“弄字,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并成为以后山水写景诗的惯用范式,如宋代被称为“张三影的著名词人张先,其天仙子词中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就显然是由张旭此句脱化而来.如此生趣盎然的景色,自然也透露着诗人沈浸其中的愉悦之情,这也就为后面的留客作了充分的铺垫。紧接写出“轻阴”,既见山间气候变化之迅疾,又直接牵出来访同游的友人.这位山外来客显然对山中气候特点不甚了解,所以一见轻阴便欲告辞下山。诗人正是由此劝客留客,他告诉友人,这山间即使晴空万里,那岚光浮翠和缭绕的雾气同样也使人衣裳沾湿,而这却才真正是山中的绝佳景致呢!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波荡曲折,甚为动人,先是由“春晖”到“轻阴”,形成变幻和转折,然后以“纵使二字,虚宕一笔,诗意也随之退后一步,再着一“亦”字,形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