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11936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围绕“民族文化”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叙事散文姥姥的剪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所选的三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规范,文化内涵丰富。综观这个单元,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追求专题意义上的整合,凸现单元主题思路。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把“民族文化”这根主线当作是一串项链,那么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珍珠”。这些珍珠折射出的内容是“五彩斑斓”的,它们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整体把握单元教学时,既要彰显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单元设计意图:不管是单篇课文

2、的教学,还是单元的整体教学,始终要把握好教学重点。本册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的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分七个课时,按感知、理解、欣赏、阅读、拓展、习作这样的学习流程,设计教学。)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预习整组课文,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的练习,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印象,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组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即指向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些元素,使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两组词语的学习,在

3、设计上也是统整考虑的。第一组词都带有北方语言特点,这样的语言因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不管是在语音,还是语义上都是难点。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揣摩、发现,既容易掌握,更加深了对地域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理解。第二组词,都是能够表现文本中人物的特点,在朗读中回顾思考,然后以此为凭借,创设语境设计几个朗读活动,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情况。通过填空形式(练习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激发他们对研究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遣词造句、形式方法,表达顺序等方面,触及文本内核,贴近文字,感受文章从语言到形式,从内容到情感统一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篇课文并不是平均

4、用力,而是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有主有次,有重有轻。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通过与另两篇课文的比较,感受民间故事在表达上的魅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文辞瑰丽,情感丰富,都用短句,适合朗读感悟。因此,排比、反复等表达形式都是通过引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这种表达形式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更彰显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安塞人民生命的活力。姥姥的剪纸表达细腻,言词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语言,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拴”,却牵动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利用朗读、感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感受文字张力的同时,去体会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通过第

5、一篇课文的精讲,让学生体会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的意境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迁移至另两篇课文,让学生也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说说对第二第三篇课文的理解,将学生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所蕴藏、传递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对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的特点,更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野下,采用比较的方法,高效达成目标。第三课时的教学重在主题的探究。这里的“主题”指的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

6、兴奋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族文化”。教学中,以安塞腰鼓为例,充分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但这种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主题的提炼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除了主题的探究,感受不同文体特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关键句学习、句式变换、多层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独特的充满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文本语言。在三课文体的对比中,逐步明确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力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7、明晰主题文体对比品读交流句式串联,让学生在主题讨论中观点归一,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学法,在品读交流中把握特点,在句式串联中感受表达。第四课时学生阅读拓展阅读三篇课文的拓展阅读材料,即时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第五课时“综合实践,课外拓展”结合练习四的内容,呈现出资源广泛、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第六、第七课时,在学完本组课文,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完成本次习作。课时数:七课时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课时:初步感知,了解内容一、课时目标1、初步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2、掌握

8、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好重点段落。3、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兴趣。二、教学流程板块一:交流评价预习情况,了解默读课文和词语学习情况。1、汇报默读三篇课文所用时间,自我评价。2、老师通过词语朗读及理解情况,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小屯刁难挑剔耍赖择菜薅草数九隆冬衰弱拽着准头岂知渺远心急如焚茂腾腾蓦然燥热戛然而止战栗骤然(1)朗读;(2)理解。板块二:学习两组重点词语,了解北方语系的用词特点,读好重点段落。1、出示第一组词语:“择菜、薅草、冒腾腾、后生”。(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2)分析这组词语共同点。(3)再从这

9、组文章中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感受北方语言的特色2、出示第二组词语:“身心入境、熟能生巧、暴跳如雷、心急如焚、奇伟磅礴、元气淋漓”。(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2)随机指导相关重点段落的朗读。(3)简要谈谈相关词语和段落所表现出的人物特点。板块三: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初步归纳单元主题,发现三篇课文的共同点。1、本单元三篇课文分别是(写课题)。我觉得把这三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是因为。2、“剪纸”在课文中还有一个名字是;姥姥的剪纸能把我拴住,我认为原因是。3、无论,无论,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立刻变得有声有色。4、牛郎得到老牛的帮助,是因为他。织女见牛郎、,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妻子。

10、王母娘娘把牛郎织女分开,他们只能在时间,通过相会。5、我猜想安塞腰鼓在(区域),依据是。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练习设计:完成练习册三篇课文“词语”及“课文内容填空”部分;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民俗文化安塞腰鼓第二课时: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一、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的方法。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了解托物抒情的表达方式。3、朗读感悟,学会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二、教学流程板块一:复习交流,回顾单元主题及人物形象1、民俗文化: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剪纸和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印象。2、人物形象:姥姥、牛郎织女、黄土高原的后生分别给你留下怎样

11、的印象。板块二:品味词句,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出示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剪纸情趣1、默读课文姥姥的剪纸4-6小节,思考:姥姥的剪纸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剪纸声为何如此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总剪,手都有准头了。3、理解“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抹黑剪”这六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4、朗读体悟:感受剪纸所能带给作者的情趣。5、又一次感受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姥姥技艺的高超让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祖孙情深1、

12、体会“拴”字在文中的作用,感受这个字的传神。2、读姥姥的剪纸第7-11自然段,找出文中写了描写姥姥剪纸的句子,体会姥姥通过剪纸传达着对作者的爱。3、再扣“拴”字,感受文字的张力(形神兼备):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的是作者的身体,更是拴住作者的心。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文化情结”1、理解“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体会“窗花”成为家乡的记忆形象的符号,情感的寄托。2、再次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剪纸声”传递的丰富的文化情结,体会剪纸给作者带来的对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认。板块三

13、:理解表达,感受安塞腰鼓牛郎织女的内容和情感1、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安塞腰鼓的理解。2、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牛郎织女的理解。3、相比姥姥的剪纸和安塞腰鼓,让学生说说牛郎织女在表达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4、交流讨论,感受晓白朴实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也是能够口口相传的魅力所在。练习设计:背诵安塞腰鼓12至16小节。板书设计:剪纸情趣祖孙情深文化情结无论无论第三课时:欣赏表达,主题探究一、课时目标1、概括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与方法。2、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朗读感悟,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3、通过文体的对比,明确不同的文体、不同表达形式独特的表现力。二、教学流程板块一:回顾前文,明确主题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形成统一的观点,确定主题为“民族文化”。板块二:文体对比,感受主题1、组织学生讨论。(1)问题探究: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主题,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的。(2)组织讨论,形成观点。(预设观点:内容不同:剪纸艺术、传说故事、传统鼓乐;文体不同:记叙文、民间故事、散文;)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小结: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板块三:以安塞腰鼓为例,学习独特的表达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