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0949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版七级(上)第三单元考试题[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16新版七(上)第三单元考试题一、书写(3分) 如果你全卷书写规范、清楚,没有涂改,就可以得3分。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1、仔细读下面的语段,正确书写汉字(4分) 记得窃读记最后有一句话“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我也是一个像林海音一样酷爱读书的孩子,自然我也成了图书馆和书店的常客。有一次,我发现了一本畅xio 书,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店,老板风趣地对我说:欢迎l 临指导!我顾不得跟他搭话,一头一头砸进书海,贪ln 地吸收精神的营养。此时我的心情就像叫天子(云雀)直窜到云xio 里去那么惬意!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

2、方格内。(2分)来源:A鉴赏 小心翼翼 人生鼎沸 花团锦簇 肃然起敬B诅咒 众目睽睽 不求深解 截然不同 花枝招展C枉然 人迹罕至 获益匪浅 饥肠辘辘 剎有介事 D羞惭 晃然大悟 心旷神怡 废寝忘食 威风凛凛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考生备战中考,关键是调整生活学习状态,把握复习迎考节奏,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B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D通过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使我们班一举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4、文言诗文默写(9分)(1)子曰: , 。择其善者

3、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3)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5)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 (6)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回家团圆后剪烛西窗共话良宵情景的诗句是 , 5、文学名著阅读(6分)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 (与作者的关系+人名)、朋友范爱农、父亲、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先生寿镜吾。(1分)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4、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 ”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1分) 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2分) 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以湘西为“文学原点”的乡土小说和散文的作者是谁?他1934年初创作的哪部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2分) 6、综合性学习。(5分) 瓯越是温州市初中文学社联盟主办的文学刊物。为了使刊物更贴近生活,编辑部邀请同学参加编辑工作。 右图是温州市初中文学联盟标志图案,圆环内的拱形象征天空,下方是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三个张开双臂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向

5、同学们说说图案的寓意。(45字以内)(3分) 刊物新增的栏目要拟一个栏目名,请根据入选作品的类型,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成长笔记 B.名作品悟 C.咬文嚼字 D.社会万象 入选作品寓意深刻,想象丰富我读猎人的见闻:屠格列夫笔下的俄国社会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读有感三、现代文阅读(25分)(一)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大师治学 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

6、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

7、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

8、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7、具体说说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

9、分) 8、选文第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描写、_描写。(2分) 9、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第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分) 11、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好老师应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论语的温度 (于丹) 对论语的

10、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

11、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

12、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