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062016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纲规定的18 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一、复习方法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纲谏)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操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四个句子中的“以”就分作实词“率领”“认为”和虚词“把”“用”讲。 区分是实词还是虚词,主要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句“以”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句前省 略了主语妻、妾、客),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作谓语了;第二句是“以”和“往赴”这连续的 两个动词

2、构成的连动句;第三句“以肃”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第四句“以十五城”也 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对虚词进 行一个一个的整理、归纳,从词性、使用方法上加以辨析。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 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乎、于”的前面如果是一个形容词,那么 就翻译成“比)。“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中“乎”是一个形容词词尾, 不译。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尤其是双音节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

3、其意义和 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蔺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而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这样的词语还有“可以”“以为”“至于”“指示”“其实”“以及”“因为”等,要做好系统的 复习。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4、重视课文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天津卷)A. 乃戮之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B. 询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 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 吾因

4、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共8 个句子, 4 个句子来自于语段, 4 个句子来自于教材,如果对课文缺少了解,这种题目 的得分率肯定不高。二、应试技巧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 题。例如廉蔺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应该解释成 什么,人教版的教材有过变更,有解释成“一定、实在”的,也有解释成“如果”的,抛开 句子的语言环境,这两个似乎都能说得通。但如果能够从语境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不难分 辨。这是当时尚为门客的蔺相如对赵王说的一句话,如果解释成“一定、实在”,不符合蔺 相如的身份。退一

5、步讲,即使后来蔺相如“拜为上卿”,也不可能这样说,无论如何,这包 括着对赵王的不敬,如果蔺相如真这样说,那么蔺相如就不是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了。这实在 是一个脱离语境的解释。解释成“如果”语气就委婉得多了。)(四川卷)又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隐于壶山之阳B、乃为英设坛席C、待以师傅之礼D、怪而问之室西连于中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拔剑撞而破之该题答案是 D,B 项两个“乃”的意义就要根据语境来作分析。“乃为英设坛席”是樊英屡 次不应安帝征诏,安帝就在在多年礼待樊英之后,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乃”应该解释为“就”。“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6、之”语出石钟山记,苏轼对以斧斤考击而去探寻石 钟山命名的方式极不理解,在文章开头就说对这个方法“余尤疑之”,在“寺僧以小童持斧” 时,他又“固笑而不信也”,所以,这个“乃”应该解释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 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 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 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作语气副词的“其”可作感叹、揣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 种语气,必须与整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例如:下列

7、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湖南卷)A. 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B. 亦每缀以排比之句C. 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D. 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该题答案为B, A项前“乎”相当于“于”,后“乎”与句子整个语气配合,表疑问语气。C 项第一个“而”解释成“但是”,后一个“而”表并列关系,不译。“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这个句子中,“不言法”与“法未紊”之间显然存在着转折关系;“所谓忠者不忠”与“所谓贤者不贤”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从语意上分析,都极其相似,从全句来看,是并列关系的连 词,在这里

8、可以不译。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 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 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江西卷)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以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遂自投汨罗以死B. 者 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C. 之余倘然久之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 与仍挟一册与俱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答

9、案为C。“余倘然久之”之“之”,用在时间名词“久”之后,起凑足音节之用,而“念悲 其远也,亦哀之矣”句末语气助词是“矣”,“之”是“哀”的宾语,显然是一个代词。4、语法分析法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作主语,就是名词或代词,作谓语就是动词或 形容词,如果作状语,就是副词、形容词或介宾短语。虚词也是如此。比如有虚词“以”的 四个句子:1.俅以幸臣躐跻其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1 句和4 句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

10、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2 句和3句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 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又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北京卷)A. 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B. 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C. 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D. 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答案是D, A项“见”分别解释为“被”和“拜见”,“见”后分别是动词“许“和名词“公”。 B 项“已”分别解释成动词“停止”和副词“太、过分”,两句“已”前都有副词“不”,但 前句“已,后已经没有其他词语充当谓语,而后一句有形容词“厚,充当句子谓语。

11、我们可 以从不同的语法结构来判断其意义。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 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 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重庆卷)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C、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答案为B,两个句子都是两个则连用,表并列关系。A项的“其”分别是“那”和“他的” 单纯从结构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细推敲,如果采用代入法,就会发现,“其人”不能解 释为“他的人”而“其妻”不能解释为“那个妻”同样,C项两个“而”前一个表顺承, 相当于“就” “才”后一个表转折,相当于“但是”,D项两个“为”分别是“因为”和表 被动。如果代入尝试一下,立马可以作出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