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036230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 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 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另曰:君子以多 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簇之器、朝祭之服,其 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便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 杼,则皆成宗庙之器、脑赧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 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祺有之令问,而以

2、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 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 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 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己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 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 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 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有于能假之以自彰尔。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

3、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 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 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住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

4、百世(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 学子核心研习书经。B.祺孝,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D.亨于,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 一词赋予了道德含 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5、。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耍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

6、”“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 此排除A、D; “聪明无蔽” “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 选:Co句子翻译为: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 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2) C.结合语境“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 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 的人,前

7、后联系可知,这里的“学士”是指学者,求学的人。(3) B. “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 是说“人需学习,就如同东西需修治一样”。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 是为了论证人需学习。(4)耀:照耀;假:依靠、借助;明:变得明亮。句子翻译为: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 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答案:(1) C(2) C(3) B(4)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参考译文: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 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

8、常能干的人, 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君子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 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 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 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瑚篇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 时的礼服,开始时只不过是山野之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俅给木头弹上墨线 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 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 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

9、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耍继承先人的令誉, 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涵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 因停止而荒废。如今,学者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无数十人。这是什么缘故 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 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 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他们成就J功名、建立了业绩以后,其美德 声誉流传四方,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因此,造父飞速奔跑,如行百步而止,则所行不远,若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 里之外:水兵

10、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 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 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 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而是由于他们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 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 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因而,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洞穴或者深宅幽室 里,漆黑一片,若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

11、 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因而,在深夜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 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 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以入于道。 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 具一样。【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册U: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

12、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 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上尝谓侍臣日: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 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 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上令封德彝举 贤,久无所举。

13、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 退。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日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 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 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缙事中、 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璃曰:“用共帝 何如主也? ”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目显,孔显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 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

14、,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 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 劳神苦形,岂能_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 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 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因敕百 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上谓魏征曰:“为官择 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 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偌但行 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B.谓侍臣日/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 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C.谓侍臣日/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 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D.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喏但行 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我国古

16、代官名。秦汉时代为加官名,魏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B.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其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二C.日戾,地支中的未时,也相当于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D.五品,古代官吏等级中的第五级,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的欲望,欲望大就会导致赋 役繁重,赋役繁重会导致百姓愁苦,进而国家危急,政权不保。B.唐太宗坚持按照旧制处理军国大事,先让中书舍人各自提出意见,然后由中书侍郎、 中书令进行审查,最后由给事中、黄门侍郎进行反驳和纠正。C.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 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