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017732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免疫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免疫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免疫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免疫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复习提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学复习提纲一. 名词解释:1. 抗原决定簇(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不是整个抗原分子,而是位于抗原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一些特殊化学基团,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这些基团即为抗原决定簇。2. 抗原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3. 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能和已经产生出的抗体相反应的抗原,即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4.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5%-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少量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5.

2、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6. 类毒素指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7.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8.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9.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10. 多克隆抗体传统上通过接种动物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或抗血清是由多株B细胞及其子代在多种抗原表位刺激下所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11. 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诱导后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

3、活性分子。12. 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13. 白细胞分化抗原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时,于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14.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较强移植排斥反应的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15. 抗原提呈指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后以免疫性肽的形式呈现于提呈细胞表面,最终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过程。16. 免疫耐受动物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某些抗原表现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活性状态。17. 免疫逃避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逃避机体免疫的能力,包括潜伏感染、抗原变异、干扰

4、宿主细胞抗原加工和提呈、干扰宿主细胞因子的功能和调控细胞凋亡等。18.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19.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免疫器官以及相关淋巴组织之间的反复循环。二. 简答题1. 简述骨髓的主要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2. 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构成。在胸腺细胞分化、增殖及选择性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5、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的移动和成熟。3. 简述抗原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1)按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能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含有T细胞表位、需要T细胞参与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只含B细胞表位、可直接激活B细胞的抗原超抗原:少量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2)按与宿主亲缘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抗毒素、异嗜性抗原)同种异性抗原:同种间不同个体的特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能诱导宿主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物质4. 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抗原的基本特性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指能与由抗

6、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能和已经产生出的抗体相反应的抗原,即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5. 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Ig分子的H链和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球形功能区。在功能区中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功能:(1)VL和VH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其中HVR(CDR)是V区中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的部位。Ig分子上具有抗原结合位点。 (2)CL和CH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CH2:IgG CH 具有补体Clq结合点,能活化补体的经典活化途径 (4)CH3:IgG的CH3可与某

7、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Mde CH3具有补体结合位点。IgE的CH2和CH3的功能区与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RI有关。Ig的功能:1. 特异性结合抗原 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是能够特异性地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某些药物或侵入机体的其他异物。2. 活化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3. 结合Fc受体 当Ig与相应抗原结合后,由于构型的改变,其Fc段可与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 (1)介导I型变态反应:(2)调理吞噬作用4. 通过

8、胎盘 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6. 简述免疫球蛋白常用的两种酶解方式及水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IgG的部位是在铰链区的H链间二硫键近N端侧,可将Ig裂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段(Fab)和1个可结晶段(Fc)。Fab段由一条完整的L链和一条1/2 H链组成。一个Fab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Fc段由连接H链二硫键和近羧基端两条约1/2的H链组成。Ig在异种间免疫所具有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胃蛋白酶水解IgG的部位在铰链区的H链链间二硫键近C端侧,水解Ig后可获得1个F(ab)2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

9、Fc。 F(ab)2是由2个Fab及铰链区组成,具有双价抗体活性,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和沉淀反应。由于F(ab)2片段保留了结合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作生物制品。由于缺少Ig中部分,因此不具备固定补体以及与细胞膜表面Fc受体结合的功能。pFc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7. 简述DC4和CD8的基本功能。CD4:与MHC II类分子结合,介导粘附和信号转导,HIV受体CD8:与MHC I类分子结合介导细胞间粘附作用,参与信号转导8. 简述人体内MHC、类分子的分布、结构MHC 分布: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的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结构:两条分

10、离的多肽链以非共价结合的形式连接形成异二聚体一条是由MHC基因编码的链,另一条是非MHC基因编码的链MHC 分布:主要表达在某些免疫细胞表面结构:两条分离的多肽链以非共价结合的形式连接形成异二聚体两条链分别由不同的MHC基因编码。9. 简述T细胞的亚群及分类依据TCR双肽链构成不同:T细胞和T细胞是否表达CD4或CD8: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活化状态不同: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10. 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主要特点。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TCRBCR表位大小812个氨基酸515个氨基酸

11、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表位位置在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天然抗原分子表面MHC分子需不需说明须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识别不经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11. 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特点。生物学活性: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和发育介导天然免疫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影响免疫应答类型及其效应参与炎症反应与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相关特点:细胞因子具有多源性,合成具有自限性,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包括高效性、多效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协同性、拮抗性,12. 简述干扰素的主要种类及其功能。干扰素具有抗病毒、

12、抗肿瘤活性,而且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应答等作用。I型干扰素:广谱抗病毒作用II型干扰素由结合在IFNGR受体复合物的单个IFN-基因组成:除具有抗病毒功能外,还具有比较广泛的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III型包括三个基因产物13. 简述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在提呈抗原肽形成T细胞对抗原核MHC分子的双重识别、激活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4. 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15. 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类型及作用。一、带有MHC 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作用:作为靶细胞将内源性抗原提呈给CTL二、带有MHC I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作用:提呈外

13、源性抗原,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参与细胞分化和发育等 (1)专业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2)非专业的抗原提呈细胞(皮肤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甲状腺上皮细胞、胰腺细胞)16.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一、机体方面(1)动物的种属、品系和遗传性 免疫耐受的形成和遗传因素有关,由于种属和品系的不同在耐受的发生上有所差异。(2)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与状态 一般认为在免疫功能上发育越不成熟,越容易诱导耐受。二、抗原因素(1)抗原的性质 小分子非聚合型抗原易于诱发耐受性(2)抗原的剂量 大多数抗原在高剂量时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也能引起免疫

14、耐受,而中等剂量时,则可以引起免疫反应。(3)抗原进入的途径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诱导耐受的难易程度不同,静脉注射最容易诱导免疫耐受。(4)载体的性质同一抗原决定簇与不同蛋白质载体偶联后诱导新生动物耐受的机制不同。三. 问答题1.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2. 补体系统具有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攻膜复合体(MAC)可以溶解一些微生物、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这种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补体不仅可以作用于病原体,还能溶解自身凋亡细胞、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以及异体的组织细胞等。(2)调理作用 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等)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3)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 抗原-抗体在体内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以沉积在组织中,通过活化补体可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补体成分参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保持机体自身稳定。(4)免疫调节功能 补体对机体免疫应答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参与免疫记忆等作用(5)介质作用 补体活化产生的活性片段具有炎症介质的作用。(6)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作用下,可以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3. 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4. 比较初次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