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975683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八年级思品第五六单元电子教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电子教案目录第五单元 我是中国公民 5.1 我们都是公民 5.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5.3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六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6.1 维护人身权利 6.2 维护人格尊严 6.3 保护个人隐私第七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7.1 维护受教育权 7.2 维护财产权 7.3 维护消费权第八单元 对社会负责 8.1 社会合作与公平 8.2 社会规则与正义 8.3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8.4 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峃口乡中心学校电子备课表返回目录 2011年2月17日课题5.1我们都是公民(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

2、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祖国的法律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学程序与策略1、导入:活动:情境研讨谁说对了?(1)安排学生判断5个情境的图文内容。(2)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身份的确认”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文本框中的法律原文和国际上认定国籍的两大惯例。(3)分组研讨(4)小组代表发言2、教师总结分析:(1)什么是公民

3、?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分析:一是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二是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2)公民与国籍补充材料:国籍的取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取得国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出生在某国而取得某国国籍,这是取得国籍最普遍的方式;另一种是加入某国国籍,即通过婚姻关系、收养关系、自愿申请等方式而取得某果国籍。一般情况狭隘,一个人只有一个国籍,但也有双重国籍或无国籍的人。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3)辩一辩:他们属于中国公民吗?A我国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B

4、我国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C美籍华人D海外华侨E在中国定居的人3、活动: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1)指导学生阅读背景材料: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2)分组研讨: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件有什么感受?(3)小组代表发言:(4)结论: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4、教师分析:公民身份的内涵(1)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啊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2)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结合具体事例说明:(1)1998年7月31日,原北

5、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腐化堕落、贪污、渎职,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2)湖北原省长张国光因受贿罪一审被判11年。(3)云南原省长李嘉廷审判死缓没收个人全部财产5、知识点拓展:如何区分公民与人民?比较点公民人民内涵公民是法律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外国人人民是政治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敌人范围上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广泛,除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指全体社会成员凡是人民都是公民,而公民不一定都是人民。教后反思对公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对比中,学生缺乏方法,不懂共性与个性的区别,今后需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峃口乡中心学校电子备课表返回目录 2011年2月25日课题5.1我们都是公民(第2课时)教学目标

6、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祖国的法律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学程序与策略1、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活动:个案研讨从富川这位中学生身上我看到(1)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的“树立公民意识,

7、做个合格公民”内容(2)针对问题思考、与同桌进行研讨交流;(3)提问:你怎样评价这个中学生的行为?(4)请个别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谈谈“青少年公民如何关心国家大事,尽公民义务?”(5)教师总结: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应树立国家观念,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自己今后参与社会决策和社会生活作准备。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怎样做一个好公民?3、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材料一:阅读与感悟公民责任就在眼前讨论:(1)这四位中国职员面临着哪几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将会造成哪些不同的结果?(2)他们最终选择了什么?为什么?总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作为中华

8、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效忠自己的国家。我们还应该关心国家的重大决策,关心国家和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树立爱国意识。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材料:几年前,在上海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怀有5个月身孕的女工路过苏州河,见一位女青年正在河里挣扎,她立即将提包放下,不顾天黑、水急、船多、危险大,毅然跃入浊流之中,救出了那个即将没顶的女青年。当人们问她:“你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下水救人?”她回答得很简单:“我见水中的人还有一口气,总不能见死不救啊!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她上岸后,发现自己的提包不见了,里面装着票证和钱。事后,人们都传颂着这位女工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赞扬她是一个道德

9、高尚的人。同时,也谴责那个趁机偷女工提包的人,唾骂他是一个极不道德的人。讨论:(1)人们为什么会赞扬那个女工?那个偷女工提包的人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2)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结: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行为准则,它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公民应自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三,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材料:一位青年农民看到一位老大爷被汽车撞倒,他马上背着老人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是,受伤老人的儿女却不相信他是好心救人,硬说老人是被青年开的拖拉机撞伤的,不肯领回受伤老人,还强行扣下了这位青年的驾驶证,强迫他为老人治疗

10、。好心的青年见老人骨折严重,疼痛难忍,只好把老人背回家,放下田里的农活为老人四处求医,还让爱人精心护理老人。这个青年前后为老人治疗花去近4000元钱,还误了几个月的出车。做好事却没有善报,为了讨个说法,他向法院递交了诉状。法院经过审理,判决受伤老人的子女领回老人,并返还全部治疗费用。讨论:是什么帮青年讨回了公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总结: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也离不开法律。每个公民都要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4、小结: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5、课堂作业:如何做一个好公民?6.、板书设计:三、做

11、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树立国家观念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第三,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教后反思学生对做个好公民的要求较为熟悉,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学生难以做到,一些学生片面认为,只要遵守纪律就是好公民。峃口乡中心学校电子备课表返回目录 2011年3月4日课题5.2 公民权利和义务(共2课)教学目标1、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2、理解革命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难点:培养学生的权

12、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教学程序与策略1、导入: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名誉权 (2)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1) 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2、活动:情境认知-权利义务找一找(1)学生欣赏探究园中的图文内容,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 (2)

1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照片和马克思语录理解正文内容;(3)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一:上述情景表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问题二: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 问题三:上述情景中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些情景说明了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5)教师归纳: 3、教师总结分析: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 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以什么形式规定的?宪法规定

14、的是公民的什么权利和义务? (3)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一、公民的平等权利 1、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1、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四、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1、宗教信仰自由 2、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3、妇女儿童权利 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 案件透视:1997年8月24日晚,河南省郑州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肇事人为郑州市二七区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他在酒后逆行驾驶的情况下,不但把一个11岁的少年苏磊撞倒轧过腰部导致死亡,而且将苏磊的父亲苏东海撞倒后,与自行车一起卷到汽车底部,在路人一片停车的呼喊声中,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拖出1600米,造成苏东海重伤。此案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1998年1月12日,张金柱因恶性交通肇事逃逸罪被判处死刑。 思考:(1)张金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3)他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