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将相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968824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将相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6将相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6将相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6将相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将相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将相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祝融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表格执教教师:_ 年 月 日 年级学科六年级语文教材版本语文S版主备课教师教学单元第六单元课题26 将相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

2、表演。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教

3、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简介历史背景,板书课题 2. 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 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 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

4、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 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 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不读p;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 摘抄三个词语,并造句。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

5、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6、 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

7、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

8、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七、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 蔺相如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 廉颇 知过改过 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二次备课记录: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