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966702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徐汇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1学年徐汇区第一学期初三化学学习能力诊断试卷(90分钟完成 满分100分)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2、N14、Cl35.5、Na23、K39、Ca40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分)1. 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主要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 2. 臭氧(O3)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稀有气体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3. 三氧化二铋(Bi2O3)俗称铋黄,是整理防火纸的材料之一。Bi2O3中铋元素的化合价是( )A6 B3 C2

2、D2 4. 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实验仪器是( ) A B C D 5. 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钻木取火 B酒的酿造 C纺纱织布 D冶炼生铁 6. 物质的常见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酸碱性 B密度 C溶解性 D熔沸点 7. 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Cl2:两个氯原子 B: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C2SO2:2个二氧化硫 D3N:3个氮元素 8. 氧气是生活中不可缺的物质,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

3、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9. 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水是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 B通过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有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用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滤法 10. 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的原因是防止( )A酒精挥发引起中毒 B酒精自燃 C爆炸 D灯芯会受潮,难点燃 11. 实验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浅蓝色火焰 C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可观察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4、12. 溶液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物质,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泥土 C汽油 D蔗糖 13.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生铁制成铁锅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14. 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 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 15. 人正常体液pH都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否则人会生病。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A唾液(pH:6.67.1) B血液(pH:7.357.45)C胆汁(pH:6.

5、87.4) D胃酸(pH:0.81.5)16. 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A取粗盐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17.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关于他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CO能溶于水生成酸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可以在O2中燃烧 18.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属于混合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氧化物 D干冰属于纯净物 19.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CuO C通入石蕊试液 D通过灼热的木炭 20.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

6、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B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D它们的化学与物理性质相同 21. 化学方程式可提供很多化学反应信息,但根据化学方程式无法获得的信息是( )A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22.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23. 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

7、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找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顺序的选项( )ACaCO3Ca(OH)2CaOCaCO3 BCaCO3CaOCa(OH)2CaCO3 CCaCO3Ca(OH)2CaCl2CaCO3 DCa(OH)2CaCO3CaOCaCO3 24. 用你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Ca L水和b 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等于(ab) L D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25. 两份质量相同的碳酸钙,一份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一份

8、煅烧使其完全分解,两种方法所得CO2的质量( )A一样多 B煅烧得到的多 C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多 D无法比较 26. 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27. KCl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0204060溶解度(g/100g水)27.634.040.045.5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40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 C20时,100 g K

9、Cl饱和溶液中含KCl 34.0 g D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28.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右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肯定不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电解水的反应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29. 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30. 能正确反映图像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高温煅烧一定

10、质量的石灰石 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二、填空题(共39分)31. 请从Na、H、C、O、Cl等5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上:(1)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用作调味品的化合物是 ;(2)一种有毒的气态氧化物,可用于炼铁的是 ;(3)最简单的有机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32. 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盐(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苹果酸钠盐的摩尔质量是 ,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苹果

11、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ONa ;5.85 g苹果酸钠的物质的量是 mol,若某病人每天食用5.85 g苹果酸钠盐,比食用相同质量的食盐(NaCl)少摄入钠元素 克。a50温度()20t2t10溶解度(g/100g水)bPc33. 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2时,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 g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至0.01%);(2)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蒸发结晶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34. 珍惜

12、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1)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R。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R4H2O,根据上述反应推断R的化学式是 ;该反应中作还原剂的化学式是 ;(2)为了缓解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3)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发电叶子”,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