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93885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解说词)(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解说词整理第1集鹰顶金冠饰你好 我的对手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名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金冠最高处是一只雄鹰,鹰的头、颈、尾由金丝连接。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花瓣形金冠上,錾(zan4)刻这四狼咬四羊的图案,冠带则雕刻着老虎与猎物的紧张对峙,猎杀仿佛一触即发。那时,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便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曾被成为“猃狁(xianyun3)”。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如果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与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我头戴金

2、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国,草原以南那群种粮食的人,看上去好瘦,我们草原的男人,吃肉喝奶,都是战士。但是如果遭遇灾年,诶,他们好像存了不少吃的。”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

3、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第2集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春秋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

4、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在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壶身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这件铜壶,用嵌错法记录了战国时代贵族生活中的情境。顶与底有神兽环绕,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到了战国之后,转化为领土吞并战。一场攻城略地的战斗,一方搭云梯向上仰攻,一方在城墙上奋力坚守,守城方搭弓放箭,挥舞兵器,攻城方有人从城墙上摔下,有人已经身首异处。引人注目的是,持械格斗的画面,一侧,一人手按着敌方的头,一手用力高举兵器欲砍,另一侧已人头落地,尸体横卧。水战时激起的波澜,是这个时代在时光之河里发出的声响。舟行如梭,船上武士个个精神抖擞,奋勇前进。双层战船,犬

5、牙般纠缠在一起,上层士兵,用长柄兵器相互击杀,下层水手奋力划桨,有的士兵跳船作战,船尾还有人击鼓,以壮声威。宛如时光的速度,一念之间就到了厅堂。战争之后,胜利者举办庆功的宴饮,客人们举杯站立,向坐于厅堂之中的主人敬酒、祝福,周围是敲钟磬(qing4)与吹奏的乐队,钟鸣鼎食,礼乐之邦。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射箭者站在亭子里,悬空张开布质的箭靶,宾主按照礼仪要求,向箭靶射箭,旁边有专人负责报靶,其他人在亭外围观。有时候,也会练习射猎天上的飞鸟,大家使用绑了细绳缴(zhuo2)的箭射向

6、鸟群,一旦射中,就通过收回绳子将猎物捕获,这叫弋射。弋射有准则,弋不射宿,停息的鸟儿不射。这里有一片桑田,顶层没有了战争的喧嚣,人们安然的进行着习射,妇女们则在桑园里采桑,盛放桑叶的篮子挂在树上,采桑人爬到树顶把桑叶摘下放到篮子里。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的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第3集 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老录音原音,无任何解说)曾侯乙编钟 (音响记录)采录单位: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1986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字幕与

7、录音穿插)(字幕) 这是一段录制于1986年的音频演奏乐器来自公元前四世纪(录音)室内温度18摄氏度,再录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上层第一组,该组共有钮钟6件上1(组)1(枚)正鼓音(叮)、侧鼓音(叮)。下2(组)7(枚)。正鼓音(咚)、侧鼓音(咚)。全套钟的最低音,为下层一组第一钟。正鼓音(咚)。全套钟的最高音,为上层第一组第一钟。侧鼓音(叮)。全部甬钟音域,共跨五个八度。中层第二组,该组共有无枚甬钟,12件。(敲)中层甬钟构成的,C大调音阶。(敲)(配乐茉莉花)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除镈钟以外,每件钟均标识有两个不同的音名。1986年4月6日,晨6时整,全部采录

8、工作结束。 (画面:采录工作人员的老资料画面,去世的人标白框)字幕(配乐:曾侯乙编钟原声):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集大成也者,金声与玉振之也。 孟子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太史公自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 1978-2018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向考古工作者致敬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天地一角它叫镇墓兽,曾被放在墓穴中,用来保护墓主人的安全。它双眼圆睁,它吐出舌头,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木头上涂画鲜红的漆色,形成抽象纹路。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

9、的开始。这些装饰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楚,意为树丛、荆(jing1)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主人驾着马车经过一棵柳树,三个人兴冲冲的跑在前边,由于并没有采用透视画法,人物像是悬浮在半空。两只大雁飞过头顶,三个人向上望去,似乎在交换着对天气的看法。黄狗追野猪,借着春天的响动,亲密的朋友躲在树下说着悄悄话,小心,有人在听呢。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快的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

10、重的文明之中。马王堆漆棺,西汉初年,三百多只精灵盘坐云端,它拨开云雾,端坐天际,露出婴儿的微笑;另一只精灵张弓搭箭,瞄准远处;它紧紧抓住升腾的气流,左手向上托起,捧起云朵;这只做出体操般的动作,在云层间游动;云端上,一直孤独的精灵,吹奏着思念的歌曲,远远地,它弹琴回应。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第5集 人物御龙帛画天上见死之后,人会去哪里,两千多年前的楚人相信,是永生。他,眼神坚定,峨冠博带,身着华服的他,腰佩重剑,

11、手中的缰绳绷得笔直,缰绳的另一端紧紧地拴着一条巨龙,巨龙昂首翘尾,身呈龙舟。他似乎已经准备完毕,即将摆脱形骸的束缚,前往永生之地。这幅人物御龙帛画作于战国时代,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它出土于长沙子弹库,发现时平放在椁盖板和外棺中间的隔板上,是丧葬中使用的“引魂幡”。华盖高擎(qing3),代表着墓主人正游走于天空,一条鲤鱼引领着航程,墓主人驾驭巨龙,而龙正是可以穿行于人间与仙界的接引神兽。“魂兮归来,反故居些(suo4),像设君室,静闲安些(suo4)”。据说,“些”(suo4),是远古楚地巫音的残存,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

12、来,完成升仙之旅。作于二百多年之后西汉时期的T形帛画,同样作为“引魂幡”,则将楚人有关生死的宇宙观表现的更加完整而立体。画中,生死如阴阳相互转换,死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如四季循环往复,杂糅一体。帛画下方是地下的世界,长夜玄冥中,巨人脚踏鳌鱼,震慑恶灵,托举起大地。帛画的中间部分,墓主人的魂魄则由双龙搭载着一路升腾,穿越人间。上方的天界中,天门大开,这里日月同辉,是墓主人将要飞升成仙的地方。装载着墓主人的棺椁上,同样描绘着升仙的极乐之境,消失的生命,虽暂时如烟云般飘散,但在各种神物的庇佑下,阴阳调和,魂气聚合成形,永恒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逐渐复苏。楚人的丧葬,用楚文化奇幻神秘的形象为逝者的出死入生描

13、绘了一套瑰丽而完整的路径。“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第6集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地平面,是神秘的镜子。镜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镜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1974年,大地之境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赫然面世,秦军集结在京畿(ji2),面对东方,三座相邻的坑穴中容纳着超过

14、7000尊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陶俑,仿佛镜中折射的帝国。在地下的疆场,我们与史书描写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阵型前锋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们头挽发髻(4),身披铠甲,持握弓箭的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正前方,面容铁一般冷静。身居射手队列的这位男子,属于大秦战士中爵位最低的一员,也是帝国万千勇儿的缩影。他的头、背挺直,两腿纵向交叉,从侧面看,左膝、右膝、右足三点之间构成稳固的三角,这种姿势重心稳,目标小,利于攻防,大概是当时射击训练的最高标准。靠近观察可以看见射手胸腹的甲片上片叠压下片,肩部和腰下则相反,铠甲的设计细节,贴合人体的曲线,满足了活动和攻击的需要。支撑全身的右脚鞋底

15、翻起,脚尖和后跟针线更加密集,增强了鞋子的韧性,足弓处针线疏朗,便于屈伸。动作、铠甲、衣着,陶俑对帝国战士的复刻逼近真实,而五官、须发、掌纹等体貌的严谨处理,又赋予了他肌肤的温度。出土时,陶俑脸部和周身织物还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须发毕现,全无冥界的阴翳(yi4),虚拟的将士,不仅颜值尽显,而且暗藏热血。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第7集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它的容量只有一升,体格不大,颜值不高,隐约可见的铭文却暗示着它并非寻常之辈。标准、统一、天下,这些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瞬间就铭刻在它的身上。升,既是容量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甲骨文的“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臂,后有短柄,在它的外侧刻有32字铭文,犹如一份出生证明,列出了它的出生时间、体格大小和设计者的名字。大良造鞅,就是商鞅,大良造,是他主持变法时所担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