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870275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朗读是目的不是手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朗读是手段不是目的有感 偶然间看到杨亚丽老师在教师博览中刊发的文章背诵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文感触颇多,在此也想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现代语文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视理解分析而轻视背诵积累。我们不难发现,当今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语文功底还远不如旧社会读四、五年私塾的学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当今的学生背诵积累的东西太少的缘故。在传统教学中,背诵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方法。后来说是“死记硬背”,只能养成书呆子,废物,于是谁也不敢主张背书,更不敢主张背古文了。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

2、是不成的。当然背下的不一定全懂,即使不懂,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大意是: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背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就这样,他们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在驾驭语言方面进入厂自由的境界。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把

3、这两部书倒背如流。这为他以后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使他受益匪浅。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对学好语文具有重要作用。背诵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仓库,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在其中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背得越多,“仓库”就越满,越丰富。学语言特别讲究积累,尤其是词汇的积累。通过背诵,那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的积累,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就会变得丰富起来。相反,一个不愿背诵的人,即使他读过很多书,但真正储存到头脑中的东西并

4、不多,这样,他的词汇就永远丰富不起来。背诵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规范。我们背诵的课文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这些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慢慢地,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范。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了我们的语言发展。背诵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流畅。学语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的过程。背诵那些名篇佳作,实际上就是对它们的模仿,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套路、模式。这样,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依据一定的套路、模式流畅地进行,而不

5、会觉得受到阻滞。背诵还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迅捷。通过背诵而储存、积累在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往往是浓缩的精华,既有储存轻便,更有提取快捷的特点,因此,当我们需要表达某一事物或思想时,我们就能迅捷地从语言仓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或者很容易找到某个最恰当的词,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背诵既能提高我们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背诵多的人,不但写文章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便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背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

6、和情趣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读书体会:一些经典的著作,必须慢慢读,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每读一遍对著作体会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同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思有可能不同,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慢慢地领会其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规律。而背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熟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品味出其艺术上的特色,妙处。这样,慢慢的,我们的语言感受力就提高了。一个背书多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语感,他能一眼看出一篇文章的动人处,一首诗的精妙处,并能进行较深的品味鉴赏。相反,一个背书不多的人,往往很难一下子抓住文章

7、的要害,只能在表面磨蹭。背诵能使我们深受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要求背诵的课文往往文质兼美:它们既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很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及审美效果。多背诵这些文章,能使我们深受其熏陶,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尤其是背诵古代诗词,你往往能感受到诗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这样,你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的艺术境界,深受其陶冶。背诵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背诵是有意识记的过程,我们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实践证明,一个人背诵越多,他的记忆力就越强:他不但记得多,记得快,而且记得久。另外,通过

8、背诵积累的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个饱诵诗书的人,在身临某一情境的时候,往往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背过的相关诗句:当看到飞流而下的瀑布时,马上就会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漂泊在外,看到夕阳西下时,很自然的会想起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此我们也可得知,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其才思的敏捷,在很大程度上应得益于他们的饱诵诗书。 总之,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语言素材的积累是不行的。罗伯特先生曾说过:“言语学习要学会记忆,同时也使这些信息可以在学习者今后将要遇到的那些情境中发生迁移。”学生现在的背诵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生迁移,这将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不论背诵是手段也好, 目的也罢,我们都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多背点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