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6928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某年XX局部区域经济指标增速表(单位:%),答复12题。指标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20.014.819.5固定资产投资14.529.735.6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8.717.71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25.630.224.41.XX省的区域经济开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很大差异B国家给予这四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C四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根底有一定的差异D四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条件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2改革开放以来,珠

2、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快速开展的关键因素是()A兴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构造调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良好的区位D全国著名的侨乡解析:1.D2.B第1题,XX省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省内气候条件并无明显差异。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珠三角工业化快速开展的关键因素。以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完成35题。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XX省

3、BXX省CXX省 DXX省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开展特点是()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B城市化开展与当地的经济开展协调一致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开展同步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5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有()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展使耕地大大减少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兴旺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解析:3.A4.D5.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而且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经济兴旺省份,从而确定为XX省。第4题,从图XX息可知,该省在1995年以

4、后,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所以D正确。第5题,该省工业兴旺,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超过第一产业;再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也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2016XX师大附中模拟)产业构造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示意XX2001年和2012年产业构造偏离度,答复67题。产业增加值比重产业就业比重产业构造偏离度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20019.738.651.751.823.324.90.810.661.0820124.356.139.624.433.242.40.830.690.076.根据信息,可以判定()A产业构造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B产业构造偏离度与产

5、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C产业构造偏离度为正值,说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D产业构造偏离度为负值,说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7据表信息推测XX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A第三产业开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开展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解析:6.C7.B第6题,据题干产业构造偏离度定义,可知其与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呈正、负相关关系,A、B错。产业构造偏离度为正值,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说明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C对、D错。第7题,表中显示,XX市2012年第一、三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值,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值,说明第一、

6、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缺乏,A错;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较多,继续推动城市化开展,B对。农业产值将增加,C错;D选项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D错。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指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12。城市建立用地扩X的形态表现为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以下图是某市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答复89题。8图示阶段,该市()A20052006年,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20062008年,城市化水平最高C20092014年,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2014年,城市化水平最高9目前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城市人口增长过慢 B城市人口增长过

7、快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解析:8.D9.C第8题,20052006年,虽然城镇人口增长率下降,但仍然是正值,城市人口总数仍然在增加;20062008年,城市人口增长最快;城市人口主要从事的是非农业活动;图示阶段,城市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故2014年城镇人口的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第9题,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指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据此可计算出2011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已超过5,远远大于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1.12),20122014年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高于1.12,因此城市占用土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最突出的问题

8、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开展的最大优势在于()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11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开展,以下途径最适宜的是()A重点开展高新技术产业B大力开展高耗能产业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D延长产业链和开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构造优化解析:10.A11.D第10题,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第11题,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开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开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开展替代产业

9、,实现产业构造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展的合理措施。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6XX模拟)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问题。(24分)材料XX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开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到达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1)乌龙茶起源于XX,是中国茶的代表。说明XX种植乌龙茶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2)分析XX省在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3)结合材料分析XX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10、。(6分)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再考虑茶树的种植要求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应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最好为酸性土壤等。第(2)题,经济区建立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根底、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再结合XX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城市化与工业化相关,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2)邻近XX,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

11、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3)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开展速度较快。成因:民营经济的开展(工业化的推动)。13(2014XX高考)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32分)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材料二图1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三角地区XX、XX经济综合开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开展状况比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1.0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820城市化水平/%6890GDP占全国比重/

12、%1820(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8分)(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开展以下哪三个产业?_、_、_。(填写序号)(6分)国际金融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3)XX和XX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根底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开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8分)(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10分)解析: 第(1)题,结合表中数据及所学知识,从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经济开展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等方面进展分析。第(2)题,作为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城市等级高,效劳范围广,经济开展水平高,应该重点开

13、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第(3)题,由图2可知,两城市经济开展水平和速度相差较大,XX比XX经济开展速度快、水平高,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从产业根底、产业政策、交通条件、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等方面进展分析。第(4)题,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可从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城市间交通与信息网络、减少城市间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开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2)(3)XX开展速度快于XX;XX经济开展水平高于XX。产业开展政策;产业根底;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v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