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性病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839974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性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染病、性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染病、性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染病、性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染病、性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性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性病(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传染病、性病占执业 2.2%,13 分第一节 总论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2、传染病感染过程:5 种表现(1) 病原体被清除(2) 隐性感染(最重要):又称亚临床型感染。 是最 常见的类型。指有些人感染了传染病,并不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就是机体可以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 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3)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是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的。(4) 病原携带者:又叫病原携带状态,可以将病原体排出,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

2、染源。(5)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 性感染。只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点。3、传染病流行的 3 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1) 传染源 是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 外的人和动物。可以是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 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 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 途径。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非典,流感 等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霍乱、菌痢等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炭疽、钩 端螺旋体病等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

3、、 疟疾等(非典、流感通过呼吸道传播) (霍乱、甲肝、菌痢通过消化道传播) 炭疽、钩端螺旋体通过亲密接触传播)(乙脑、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5)输血注射或母婴传播:乙肝、艾滋病等 记忆口诀: 非典流感呼 霍乱甲菌消炭疽钩体亲 乙脑疟疾咬(3)易感人群 为易感人群。4、管理传染源 甲类:鼠疫,霍乱。城镇在 6 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 最迟要在 12 小时之内上报。乙类:要在 12 小时之内上报。 发现暴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 机构报告。5、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的种类: 严密隔离:鼠疫 ,霍乱、狂犬病等 呼吸道隔离:非典、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 肺

4、结核等 消化道隔离:伤寒、菌痢、甲肝、戊肝、阿米巴 病等 接触隔离: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等 昆虫隔离: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 虫病等 保护性隔离:对抵抗力弱的易感者 血液体液隔离:乙肝、丙肝、AIDS、钩体病。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分型1、乙型肝炎病毒(HBV):几个肝炎里面只有乙肝 是 DNA 病毒,其他都是 RNA 病毒。 HBV 颗粒又叫 Dane颗粒,里面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即表面抗 原(HBsAg),核心部分有核心抗原(HBcAg)、e 抗原(HBeAg)、HBV-DNA以及DNA多聚酶。 抗-HBs: 种保护性抗体。它阳性说明下面两种 情况:曾经感染

5、过乙肝,获得了抗体;接种了预苗,获 得了抗体HbcAg: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低滴度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HbeAg:为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抗 -Hbe 的出现标志 HBV 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4)HBV 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2、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血中检测到了抗-HCV,是 HCV 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HBs不一样。3、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复 制需要HBV参与。抗-HDV也没有保护作用。4、戊型肝炎病毒( HEV)二、流行病学1、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6、; 乙、丙、丁肝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2、人群易感性:儿童感染 HEV 后,多表现为隐性感 染。三、临床表现潜伏期:甲肝平均 30 天,乙肝 70 天,丙肝 50 天, 戊肝 40 天。甲戊丙乙: 3、4、5、7 。甲肝、戊肝起病较急,乙、 丙、丁肝起病多较缓。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黄 疸期;恢复期。2、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 14 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 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5-24 周内出现精神、神 经症状,凝血酶原时间(PTA)V40%,也是判断预 后的指标(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

7、急性重型肝炎。四、诊断 主要看病毒性指标( HAVHBVHCVHEV 等等) 有 没 有 黄 疸 : 看 皮 肤 黄 染 , 血 清 胆 红 素TBIL) 17.1umol/L 五、治疗1. 干扰素:用IFN- a。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 肝炎。2.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 肝硬化患者。六、预防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 打疫苗,即抗原;(2) 被动免疫:在暴露于病毒之前或在潜伏期的最初两周 内,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就是一个紧急预防。 HbsAg 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乙肝免疫 球蛋白(HBIG)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 汉

8、坦病毒 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 性疾病,典型三大临表:发热、出血和急性肾损害。一、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鼠)。二、休克、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原发性低血压休克:病程的37天出现,是由于 血浆外渗血容量不足引起。2、出血:发热早期出血主要由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 减少所致。休克后出血与 DIC 有关。三、临床表现 (发热+出血+肾损伤)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诊断时不一定症状都全才能确诊。三红:颜面、颈、胸部皮肤潮红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出血热的特 异表现。确诊用血清特异抗体(IGM、IgG)检测。五治疗 对症治疗流

9、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夏秋季( 7、 8、 9)高发。乙脑的传染源是猪,传播媒介是蚊子(三带喙库蚊)。一、病原学:乙脑病毒为变质性炎。 基本病理改变为:1.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形成血管套,病变最轻的部位 是脊髓。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3. 形成胶质结节二、临床表现高热、意识障碍、夏秋季发病等,乙脑主要的死亡原 因是:呼吸衰竭三、实验室检查WBC: 一般在(10-20) *109/L。个别可到 30*109/L;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可确诊。五、诊断及确诊依据 高热+意识障碍+夏秋季发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乙脑

10、六、治疗原则对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本病早期急性起病、高 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 肿大等,重者可有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流行病学 传染源:黑线姬鼠、猪和犬;传播途径:携带钩体的 动物的尿液;人群易感性: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等 感染机会多。二、临床表现1. 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 5 型: 单纯型(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衰竭型脑膜脑炎型2. 流感伤寒型: 发热 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腓肠肌和腰背肌疼痛突出 腓肠肌压痛一 体病;腓肠肌痉挛一霍乱。3. 后发症:(1)后发热: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2)反应性脑膜炎:后发

11、热同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 的症状及体征,但检查无异常,预后好。3)眼后发症4)闭塞性脑动脉炎:脑血管造影显示多发性脑基 底部动脉炎。部分患者脑脊液和血清钩体补体结合试 验及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阳性。多数患者12个月后 恢复正常 注意:后发症没有肾功能衰竭,肾功衰竭是它的分型。三、辅助检查显凝试验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四治疗 首选:青霉素 G 青霉素在首次用药时会出现赫氏反应。为避免,青霉 素要从小剂量开始,分次给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 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 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脾大、 玫

12、瑰疹、和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肠道病变特点 伤寒好发于回肠下段,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 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二、临床表现1. 初期:体温呈阶梯样上升,病情逐渐加重2. 极期: (1)持续发热(2)消化道症状(3)心血管系统:相对缓脉(体温很高,但脉搏确 相对较慢)和重脉。(4)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精神恍惚、 表情淡漠、呆 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 昏迷和脑膜刺激征,但随病情好转而恢复。(5)肝脾大6)玫瑰疹:胸腹背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一说玫瑰疹就是伤寒。3. 缓解期4. 恢复期三、病情发展阶段中伤寒的特点:1. 再燃: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

13、常,又重新升高,持 续 5-7 天后退热。2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四、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1. 血常规检查:这里伤寒比较特殊,一般来说,细 感染的病,白细胞都是升高的,但是伤寒病人白细胞 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 少或消失。2. 血培养:确诊伤寒最常用的诊断依据。3. 肥达反应: “0”抗体凝集价在二1: 80, “H”抗体在1: 160有诊 断意义; 疾病过程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呈 4 倍以上者更有诊 断价值; 若只有“0”抗体凝集价上升,而“H”抗体不升高,可 能为疾病早期, 仅“H”抗体升高而“0”抗体不增高者,提示从前患过 伤寒或有伤

14、寒菌苗接种史。(注:一般题目里面出现了“肥达试验”,一般就是 考的伤寒)4. 斑疹伤寒: 0X19 阳性,出现 OX19 阳性就是指的 斑诊伤寒5. 斑疹伤寒传播途径: 地方性鼠蚤 (地方上的老鼠跳蚤多) 六、诊断及确诊的依据流行性人虱 (人流多嘛,虱子就多了)表情淡漠+玫瑰疹=伤寒 七、病原治疗1. 首选氟喹诺酮类治疗 细菌性痢疾(菌痢)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分四群:A群志贺、B群福氏、C群鲍氏、D 群宋内,我国最常见的是 B 群。二、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1. 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 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引起肠黏膜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

15、特异性表 现:溃疡表浅呈地图状。2. 主要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三、临床表现1. 急性菌痢(1)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 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 黏液脓血便(菌痢的特征性表现)。(2)轻型(3)中毒型:好发于 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起 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的症状 比较轻。根据临表分以下 3型:休克型:有休克症状; 脑型:有脑的症状;混合型:最凶险,死亡率最高。 注:一个小孩到底是中毒型菌痢还是脑膜炎,我们就 是看有没有与消化道有关。2. 慢性菌痢 由于急性菌痢病程迁延形成的,慢性菌痢最多见的也 是迁延型 五治疗首选的是氟喹诺酮类,孕妇和婴儿及肾功不全的禁 用,就用三代头孢。霍乱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弧菌科中的弧菌属,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 和菌毛,无荚膜和芽胞。霍乱弧菌不侵入血流,能产 生内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及血凝素。二临床表现病程分三期:1. 泻吐期:先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