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3897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一、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

2、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又如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长城第22题答为: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

3、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二、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1998年高考题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又如:王蒙的湖第四段: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

4、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第四段中,作者连用了5个“为了”,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再如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

5、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加以赏析。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

6、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1998年第29题答案可以整理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王蒙的湖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湖泊对人类的作用和作者对湖的深情。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答为: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

7、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三、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如:1991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9题:“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象征伟大人格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D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又如:1998年报秋第28 题,

8、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再如: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

9、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1991年第29题:B项对该段景物描写的分析中,表现手法确认有误,非象征,应为拟人;同时,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

10、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举例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四、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夜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题)第18题(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又如,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2006年山东卷第

11、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照应开头,呼应前文;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2006年山东卷第16

12、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五、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如: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对比突

13、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答为:1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2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六、物象类

14、(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结构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2003年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又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太子燕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风中轻吟。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

15、,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问:“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再如,2006年重庆卷第16小题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2003年第21题答案为: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并丰富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第二例答案为:是串连事件的线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