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81523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案 沪教版一、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二、教学重点: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三、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四、 教学准备:1、 老师:多媒体课件2、 学生: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理解。(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写出每一节的节意。五

2、、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课题:1、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xx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出示地图)2、 出示插图:他就是苏武。当苏武完成外交任务准备回国时,被匈奴扣留,一扣就是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苏武历尽艰辛宁死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3、 板书课题:苏武牧羊。齐读课题。(二)浏览全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讲述了哪些故事呢?指名分故事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指导读准、读通。2、默读:选择一个故事简要叙述。板书:以死抗辱 怒斥叛臣、荒漠牧羊。3、交流:听了这些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

3、,比如:坚贞不屈、忠于国家。(三) 抓住语句,体会气节1、 自读课文并思考:哪些词句写出了苏武的高贵品质,并用直线划出。2、 交流:(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要点:(1)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苏武怎样,体现出怎样的品质。(2)过渡:在朗读、交流体会的过程中,逐步捕捉到重点词语,并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领会句子的含义。3、朗读第五节(1)这一节,那

4、些句子体现出苏武的坚强不屈。 交流: 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这段话围绕着一个意思,从三个方面介绍。 出示:各种折磨: 饿 渴 冷 顽强地忍受:挖野菜逮野兔 捧一把雪 和羊群依偎(板书:饿 渴 冷) 师生对读: 师: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 生: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 师:渴了 生:他就捧一把雪止渴 师:冷了 生: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苏

5、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并带入语境中理解语境中的词语意思) 语境意思: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将国家荣誉放在自己生命之前。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四) 观察句子,找到全文线索旌节 1、出示刚

6、才交流的部分句子,自由读,思考:这些句子除了同样都写出苏武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相同的?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2、 学生交流:抓住人物语言、神态、都提到了旌节 出示图片,介绍旌节3、老师引读:当匈奴王侮辱他说他参与匈奴内乱的时候,他当卫律前来劝降的时候,他当

7、他在荒凉的北海边牧羊,忍受着各种折磨的时候,他4、 思考、讨论:为什么一再写到旌节? 因为旌节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苏武一直拿着旌节表现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五) 想像说话,表达感受1、师范读第6节,生想像当时的场面。2、生朗读第6节。3、自读,想像,然后交流: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六) 总结课文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2、 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因此,同学们要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

8、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板书: 苏武牧羊(坚贞不屈)以死抗辱 握 侮辱 怒斥叛臣 举 旌节 利诱 饿 荒漠牧羊 持 折磨 渴 冷附送:2022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鲁教版1.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熟读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2.教学重点、难点:对于一个生长在南方的孩子来说,草原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但本课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描写景色的词语,比如: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等,还要充分发

9、挥他们的想象力感受作者亲临其境的感觉,体会作者的感情。3.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音乐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第一课时:开场: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生:没有.(绝大多数)师:老师也没去过,但是我知道我们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在蒙古,有个人告诉我那里风景优美,人民热情好客,是一个很迷人的地方噢。(地图)师:那个告诉我的人就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而今堂课,咱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老舍先生在草原发生的故事吧。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播图片和音乐)(朗读).师:大家在从刚才的朗读中看到了什么景色呢?生:师:好,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舍先生看见了什么!解释:对比分析清鲜和清新,明朗和晴朗;草原对比沙漠小见解,突出草原的生气;找出比喻句:突出草原的生气,课堂练习,用比喻句造句解释:渲染、勾勒、翠色欲流;分析最后一句,在骏马和大牛身上分析作者的感受。 天空:明朗,空气清鲜板书:景美 地面:颜色美,线条柔板书并朗读:本课学到的好词:(最后朗读一遍第一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