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803873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一、教材分析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有7课内容。前4课涉及关于“水”的内容,分别是: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后3课涉及关于“空气”的内容。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通过4课关于“水”的内容学习,学生可以从颜色、气味、流动性(黏度)、没有固定形状(表面张力)以及体积等性质上去更全面地了解“水”,并让学生对“水”从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所以,关注什么是“水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期待

2、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关注“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性。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在整理图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二)教

3、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有一定体积并可以测量的。难点:自主探究表述“多少水”的科学方式。(三)教学准备小组:大1号瓶内装有50ML的水,小2号瓶内装有40ML的水;天平;一次性塑料杯子;试管;漏斗;直尺;塑料滴管;塑料量筒;黑色记号笔;教师:玻璃量筒4种,实物投影,课件(四)教学过程1比较水的多少(1)观察、判断A学生讨论:桌上有2瓶水,哪一个瓶里装的水更多一些?B师生交流:说说你的判断。(2)方法、比较A师生讨论:能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更多一些吗?B方法交流:比较哪些方法“既科学又适合实验室小组操作”。 (3)操作、交流A分小组比较出1号

4、瓶和2号瓶水的多少。B交流结果(设计意图说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既是学生需求的“源”,又是教学活动的“引”。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继续关注“水”的形状特征,提出“比较水的多少”是需要有同一标准的容器为前提的。)2表述多多少水(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A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方式C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A选择画刻度的方式再次比较水的多少,并用长度单位表述多多少水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结果,分析数据C提出问题: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

5、D讨论:“水有多少”该怎么更好的进行表述E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引入毫升(3)用毫升进行表述A出示量筒,学生熟悉量筒B讨论毫升和毫米表述意义的区别C用量筒测量2瓶水的多少,并用毫升进行表述D汇总数据,进行分析设计意图说明:我把自主探究“表述多多少水”的活动做为难点,是希望影响学生产生一个学习需求,这个需求来源于“比较水的多少”,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去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从关注“水

6、”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过度,同时引入表述水体积的标准单位“毫升”和测量水体积的标准工具“量筒”。3.延伸 A教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B试取10毫升、5毫升的水(设计意图说明:继续关注“水的体积”,并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三、试教体会教学目标的不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而引起的。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势必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有不一样的侧重,不同的教学活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就可能影响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上完试教的最大体会是:我到底影响着学生走向了哪里?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是在“比较水的多少”

7、环节吗?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自主设计方案,自行探究?是在“表述水多多少”环节吗?严谨地指导学生使用“量筒”和“毫升”?是在“比较水的多少”和“表述多多少水”两个活动并重,让学生既能自主发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又能在活动中认识“水有一定体积”这一性质吗?是在通过亲历“自制测量工具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活动,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吗?实际教学中发现,去思考哪个活动是重要活动,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更多的要去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事实上,关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的一个简单地实际问题,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活动科学化;而“用毫升去描述水的多少,使用量筒去测量水的

8、多少,开始自觉地去关注水的体积”才是学生今天需要发展的,或者说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发展需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执教教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石润芳指导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思锦教学主导思想“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既是方法又是过程。1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是学生由于不能亲眼所见,感觉很陌生,正是这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孩子对身体进行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前测中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分类后,发现这些问题集中在关于消化器官的样子、功能、位置、保健等方面,我们的教学就从学生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过程中。2以“问题”为本课

9、的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前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猜测,提出二十多条“食物旅行的路线”从两位学生对食物“旅行”路线的对比中提出问题“食物旅行的的路线到底是什么?”首先解决前测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明确消化器官、消化道的概念,接着提出“食物在消化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进一步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最后通过“消化器官怎样实现这些变化的?”来深入探究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消化腺,形成对消化系统的认知。3在探究中隐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先后三次从文字资料中提取信息不断的形成新的概念;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从抽象的文字到平面的图形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再到立

10、体的模型,逐步揭开食物消化系统的相关秘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暗箱”问题;前测记录与学生学习时的记录做对比,留下探究过程中成长的痕迹,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改变模糊认识和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4通过体验活动解决暗箱问题。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体验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一点点学习的兴趣:A4纸比拟食管的长度,操作塑料袋“消化”饼干模拟胃的机械消化活动,同学拉拉手或者用拉6米长绳感受小肠的长度等等,为学生认识“陌生”的消化系统增加一些乐趣。激发学生解决“暗箱”问题的积极性,并将其原理内化为自己的解释。科学词汇消化道、消化液、消化系统、消化器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1、: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2消化道起于口腔,经咽、食管胃、小肠,终于大肠。食物经过的每个器官称为消化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过程与方法: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能够提出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问题,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3通过简单活动体验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思考、探究中完善认识;3唤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

12、的关注和兴趣。教学重点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教学难点1 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2 提高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的音像资料、消化器官图片、电脑、实物投影、3.6米长绳一根、1.5米长绳一根、半身人体模型学生准备:人体轮廓记录纸每人两张、文字资料每人一份、饼干、塑料袋、水(分组)前测:20分钟同学们假期到哪里去旅行了,你能够按照旅行线路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你都到达哪些地方吗?(教师板书,指导记录方法)做简单的运动,消耗了能量,通过什么方法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

13、每天吃进身体的食物会在身体中旅行,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成长的能源和活动的能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路线,记录在人体轮廓图中,将思考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问题”一栏目中。学生记录(对学生已有概念的掌握进行前测,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活动需要的能源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营养的吸收。)新授课:40分钟一、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跟随食物到身体中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对比两幅图,对“食物旅行的路线” 两位同学推测有哪些不同?在我们的推测中,食物在人体中有二十多条旅行路线,这条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呢?二、新课探究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一)探究消化道1学习方法指导

14、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行走”的路线呢?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 B超 、 X线、录像(播放录像)在解决“食物旅行的路线”这个问题上用那种方法更好?学生回答教师提供文字资料和模型,强调:快速阅读、抓住重点、提取有用信息、做批注、记录。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消化道、消化腺3交流:按照食物旅行的顺序交流它的旅行路线,相互补充,完成拼图讲述:我们把食物旅行的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4播放录像:对照文字资料识别消化道及经过的器官(二)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建立联系1探究食物在各器官发生的变化(1)提问:出示:饼干。早晨吃

15、进去的早点,经过哪些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讲述(2)第二次从文字资料提取信息(3)交流:相互补充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2探究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的联系(1)消化器官是怎样实现这些作用的?(2)第三次使用文字资料提取数据说明问题并记录(3)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食管(个人体验)、胃(小组体验)、小肠(班级体验)胃:袋状、三层肌肉、胃液、蠕动小肠:肠液、胰液、胆汁,长度,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大肠:粗、蠕动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补充:(模拟食道的长度)出示模型:通过模型认识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立体空间位置,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加深认识。讲述:口腔腺、肝、胰是人体的三大消化腺,与消化道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腺分泌的液体与小肠分泌的肠液、胃分泌的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