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70526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数的三角形式及乘除运算 一、主要内容: 复数的三角形式,模与辐角的概念及几何意义,用三角形式进行复数乘除运算及几何意义. 二、学习要求: 1熟练进行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互化,会求复数的模、辐角及辐角主值. 2深刻理解复数三角形式的结构特征,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公式化复数为三角形式. 3能够利用复数模及辐角主值的几何意义求它们的范围(最值). 4利用复数三角形式熟练进行复数乘除运算,并能根据乘除运算的几何意义解决相关问题. 5注意多种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重点: 复数的代数形式向三角形式的转换,复数模及复数乘除运算几何意义的综合运用. 四、学习建议:

2、 1复数的三角形式是彻底解决复数乘、除、乘方和开方问题的桥梁,相比之下,代数形式在这些方面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此,做好代数形式向三角形式的转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复数的另两种表示.一是代数表示,即Z=a+bi(a,bR).二是几何表示,复数Z既可以用复平面上的点Z(a,b)表示,也可以用复平面上的向量来表示.现在需要学习复数的三角表示.既用复数Z的模和辐角来表示,设其模为r,辐角为,则Z=r(cos+isin)(r0). 既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表示同一个复数,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并能够进行互化. 代数形式r=三角形式 Z=a+bi(a,bR) Z=r(cos+isin)(r0)

3、 复数三角形式的结构特征是:模非负,角相同,余弦前,加号连.否则不是三角形式.三角形式中应是复数Z的一个辐角,不一定是辐角主值. 五、基础知识1)复数的三角形式定义:复数z=a+bi (a,bR)表示成r (cos+ isin)的形式叫复数z的三角形式。即z=r(cos + isin) 其中 为复数z的辐角。非零复数z辐角的多值性。以ox轴正半轴为始边,向量所在的射线为终边的角叫复数z=a+bi的辐角因此复数z的辐角是+2k(kz)辐角主值 表示法;用arg z 表示复数z的辐角主值。 定义:适合0,2)的角叫辐角主值 唯一性:复数z的辐角主值是确定的,唯一的。不等于零的复数的模是唯一的。z=

4、0时,其辐角是任意的。复数三角形式中辐角、辐角主值的确定。(求法) 这是复数计算中必定要解决的问题,物别是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乘方、开方等运算,尤其是逮美佛定理定理只有对复数三角形式时才能使用。因此复数化三角式是复数运算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解题术)复数在化三角式的过程中其模的求法是比较容易的。辐角的求法,辐角主值的确定是难点,也是关键存在,这个专题只简单归纳复数辐角及辐角主值的求法。2)复数的向量表示 在复平面内与复数z1、z2对应的点分别为z1、z2(如图) 何量 何量 何量 与复数z2z1对应的向量为 显然ozz1z2 则argz1=xoz1=1 argz2=xoz2=2 argz

5、(z2z1)=arg z=xoz=3)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 主要是三角式乘法、除法等运算中辐角的变化 如z1=r1(cos1+isin1) z2=r2(cos2+isin2)乘法:z=z1 z2=r1r2 cos(1+2)+isin(1+2) 如图:其对应的向量分别为显然积对应的辐角是1+2 若2 0 则由逆时针旋转2角模变为的r2倍所得向量便是积z1z2=z的向量。若2 0 则由向量顺时针旋转角模变为r1r2所得向量便是积z1z2=z的向量。 为此,若已知复数z1的辐角为,z2的辐角为求+时便可求出z1z2=za z 对应的辐角就是+这样便可将求“角”的问题转化为求“复数的积”的运算。除法 (

6、其中 z20) 除法对于辐角主要是“相减”(被除数的辐角一除数的辐角)依向量旋转同乘法简述如下:。例1下列各式是否是三角形式,若不是,化为三角形式: (1) Z1=-2(cos+isin)(2) Z2=cos-isin(3) Z3=-sin+icos (4) Z4=-sin-icos(5) Z5=cos60+isin30 分析:由三角形式的结构特征,确定判断的依据和变形的方向.变形时,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确定复数Z对应点所在象限(此处可假定为锐角),其次判断是否要变换三角函数名称,最后确定辐角.此步骤可简称为“定点定名定角”.这样,使变形的方向更具操作性,能有效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

7、解:(1)由“模非负”知,不是三角形式,需做变换:Z1=Z(-cos-isin) 复平面上Z1(-2cos,-2sin)在第三象限(假定为锐角),余弦“-cos”已在前,不需再变换三角函数名称,因此可用诱导公式“+”将变换到第三象限.Z1=Z(-cos-isin)=2cos(+)+isin(+) (2)由“加号连”知,不是三角形式 复平面上点Z2(cos,-sin)在第四象限(假定为锐角),不需改变三角函数名称,可用诱导公式“2-”或“-”将变换到第四象限. Z2=cos-isin=cos(-)+isin(-)或Z2=cos-isin=cos(2-)+isin(2-) 考虑到复数辐角的不唯一性

8、,复数的三角形式也不唯一. (3)由“余弦前”知,不是三角形式 复平面上点Z3(-sin,cos)在第二象限(假定为锐角),需改变三角函数名称,可用诱导公式“+”将变换到第二象限.Z3(-sin,cos)=cos(+)+isin(+) 同理(4)Z4=-sin-icos=cos(-)+isin(-) (5)Z5=cos60+isin30=+i=(1+i)=(cos+isin)=(cos+isin) 小结:对这类与三角形式很相似的式子,如何将之变换为三角形式,对于初学者来讲是个难点.有了“定点定名定角”这样一个可操作的步骤,应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例2求复数Z=1+cos+isin(2)的模

9、与辐角主值. 分析:式子中多3个“1”,只有将“1”消去,才能更接近三角形式,因此可利用三角公式消“1”. 解:Z=1+cos+isin=1+(2cos2-1)+2isincos=2cos(cos+isin).(1) 2 ,cos0(1)式右端=-2cos(-cos-isin)=-2coscos(+)+isin(+) r=-2cos, ArgZ=+2k(kZ) +2,argZ=+. 小结:(1)式右端从形式上看似乎就是三角形式.不少同学认为r=2cos, argZ=或ArgZ= 错误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去考虑角范围,因此一定要用“模非负,角相同,余弦前,加号连”来判断是否为三角形式.看了这道例题,

10、你一定能解决如Z1=1-cos+isin(2) ,Z2=1+cos-isin(2)等类似问题. 例3将Z=(3)化为三角形式,并求其辐角主值. 分析:三角形中只有正余弦,因此首先想到“化切为弦”.下一步当然是要分母实数化,再向三角形式转化. 解:=cos2+isin2 3, 26, 2-42, argZ=2-4 小结:掌握三角变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但在此之前的解题方向一定要明确,即要分析式子结构.比较其与三角形式的异同,从而决定变形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好每道例题后的反思,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达到熟练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如1-itg, tg+i, i-ctg等. 2复数Z的

11、模|Z|的几何意义是:复平面上点Z到原点距离,复数模|Z1-Z2|的几何意义是:复平面上两点Z1,Z2之间距离.辐角几何意义是:以x轴正半轴为角始边,以向量所在射线为终边的角记为ArgZ.在0,2)范围内的辐角称辐角主值,记为argZ. 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以上所说各几何意义,还要运用几何意义去解决相关问题. 例4若Zc,|Z-2|1,求的最大,最小值和argZ范围. 解:法一,数形结合 由|Z-2|1,知的轨迹为复平面上以(2,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面(包括圆周),|Z|表示圆面上任一点到原点的距离. 显然1|Z|3, |Z|max=3, |Z|min=1, 另设圆的两条切线为OA,OB,A

12、,B为切点,由|CA|=1,|OC|=2知 AOC=BOC=,argZ0,2) 法二:用代数形式求解|Z|的最大,最小值,设Z=x+yi(x,yR) 则由|Z-2|1得(x-2)2+y21, |Z|=, (x-2)2+y21, (x-2)21, -1x-21, 1x3, 14x-39, 1|Z|3. 小结: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如何做好方法的选择.各种方法的本质和优势,通过分析与比较都一目了然. 例5复数Z满足arg(Z+3)=,求|z+6|+|z-3i|最小值. 分析:由两个复数模的和取最小值,联想到一个点到两个定点距离和的最小值,将之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应比较简便.

13、解法一:由arg(Z+3)=,知Z+3的轨迹是一条射线OA,xOA=,而 |Z+6|+|Z-3i|=|(z+3)-(-3)|+|(Z+3)-(3+3i)| 将B(-3,0)与C(3,3)连结,BC连线与OA交点为D,取Z+3为D点,表示复数时,|Z+6|+|Z-3i|=|BD|+|DC|=|BC|=3, 所求最小值=3. 法二:由arg(Z+3)=, 知Z+3的轨迹是射线OA,则Z轨迹应是平行于OA,且过点(-3,0)的射线BM, |Z+6|+|Z-3i|就表示射线BM上点到点P(-6,0)和点Q(0,3)距离之和,连结PQ与射线BM交于点N,取E为N点表示复数时,|Z+6|+|Z-3i|=|PN|+|NQ|=|PQ|=3, 所求最小值=3. 小结:两种方法的本质相同,都是将数学式子利用其几何意义转化成几何问题进行解决.如果纯粹用代数方法求解,难度会很大.对有关最值问题,尤其是模(距离)和辐角主值最值问题,用数形结合方法显然较为简便. 例6已知|Z-2i|1,求arg(Z-4i)最大值. 解:|Z-2i|1,点Z轨迹是以(0,2)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面,在其上任取一点Z,连Z与点(0,4)得一以(0,4)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