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64701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诊断性检测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2011年成都二诊考试时间:3月28、29日两天大联考官网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敬请关注。考试当天,请百度搜索:2011年成都二诊daliankao下面是2010年成都二诊,希望有借鉴作用。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 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2、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答第II卷时,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锃亮(zng)讣告(b)卡脖子(qi)舐犊情深(sh)B、巨擘(b)勾当(gu) 黑魆魆(x)令人发指(f)C、戏谑(xu)伫立(zh) 三棱镜(lng)半身不遂(su)D、秸秆(j)斡旋(w)缉私队(j)瞠目结舌(ch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阵临摹饥肠辘辘铤而走险B、杂糅切磋珠联璧合若即若离C、沉湎经典骨鲠在喉龙盘虎据D、就范

3、报销胸无成府开源节流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高考资源网 A、关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制度。B、中国政府已庄重宣布,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一些困难,但中国政府会兑现承诺,绝不失言。C、参加国际小姐总决赛的66位佳丽游览了都江堰、黄龙溪等旅游胜地,虽是浮光掠影,但成都这座城市已让她们“来了就不想离开”。D、记者从某市建委获悉,为了打造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该市将一掷千金,在中心城区新建43座人行天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

4、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一举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B、科学家对处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海域乘坐考察船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考察,他们的结论就是这一地区变暖速度远快于预期。C、由国家统计局对成都市公交行业服务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必须实施大力发展公交的政策。D、在某大学,如果一学期课程有三科以上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都将会收到“学业警示通知单”,连续两次收到,就会被勒令退学。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

5、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00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来自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00万贯。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

6、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

7、就是“冗兵”。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高考资源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看城门的士兵。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文明的元大都城时,感觉身处人间天堂。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

8、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明朝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却被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原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在中国历史上,不少采用“抑兼并”“重本抑末”等基本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的王朝陷入了经济泥潭,反倒是“不抑兼并”,放任被看做是末节的工商业发展的宋朝取得了成功。这不正合了亚当斯密的论断,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比看得见的手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5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经

9、济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高考资源网 A、宋朝巨大财政收入的主体不是历代看重的农业税,而是工商税,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B、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C、宋朝的土地做到了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D、宋朝的经济水平世界领先,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简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B、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C、宋朝长期大量募兵,造成了巨大的军费开支,以至人不敷出,最

10、终拖垮了宋朝的经济。D、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长期坚持大量募兵,宋朝也会与其他朝代一样发生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B、宋朝若不被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贵族取代,其工商业有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如果也像宋代统治者一样在土地上不抑兼并,其经济水平都会大大改观。D、从宋朝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我们若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就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三、(每小题3分,共9分)高考资源网 阅读下面的,完成810题。乾道癸已,余自成都适犍为,识隐士师伯浑于眉山,一见知其天下伟人。予既行,伯浑饯余于青衣江上。酒

11、酣浩歌,声摇江山,水鸟皆惊起。伯浑饮至斗许,予素不善饮,亦不觉大醉。夜且半,舟始发去。至平羌,酒解,得大轴于舟中,则伯浑醉书,纸穷墨燥,如春龙奋蛰,奇鬼搏人,何其壮也!后四年,伯浑得疾不起,子怀祖集伯浑文章,移书走八千里乞予为序。呜呼!伯浑自少时名震秦蜀,东被吴楚,一时高流皆尊慕之,愿与交。方宣抚使临边,图复中原,制置使并护梁益兵民,皆巨公大人,闻伯浑名,将闻于朝,而卒为忌者所沮。夫伯浑既决不肯仕,即无沮者,不过有司岁时奉粟帛牛酒劳问,极财如孔日文、徐复辈,赐“散人”号,书其事于史而已。于伯浑何失得?而忌已如此!向使伯浑出而事君,为卿为公,则忌者当益众,排击沮挠,当不遗力。徙比景,输左校,殆未

12、可知,安得如在眉山,躬耕妇织,放意山水,优游以终天年耶?则伯浑不遇,未见可憾。或曰:“伯浑之才气,空海内无与比,其文章英发巨丽,歌之清庙,刻之彝器,然后为称;今一不得施,顾退而为娱忧纤悲之言,岂不可憾哉!”予曰:“是则有命。识者为时惜,不为伯叹也!”淳熙某月某日山阴陆某序。 (陆游师伯浑文集序)【注】比景:地名。左校:很小的官。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高考资源网 A、凡余自成都适键为适:到B、名震秦蜀,东被吴楚被:施加C、徙比景,输左校徙:流放D、刻之彝器,然后为称称:符合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夜且半,舟始发去且暂还家去B、何其壮也徐公何能及

13、君也?C、优游以终天年耶?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D、是则有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伯浑的儿子师怀祖为了父亲的文集,从八千里之外带信给陆游,请求陆游给他父亲的文集作序。B、隐士师伯浑才气过人,声名远播,但因小人从中作梗,才华不得施展,后来隐居眉山,纵情山水。C、作者认为师伯浑没有做官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师伯浑躬耕妇织,放意山水,才能写出“英发巨丽”的文章。D、作者以对话形式讨论了师伯浑的命运,表面上认为我们不必为此叹惜,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不识贤才的惋惜。第卷(共 120 分)四、( 23 分)高考资源网 11 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向使伯浑出而事君,为卿为公,则忌者当益众,排击沮挠,当不遗力。 ( 5 分) 译文: (2)今一不得施,顾退而为娱优纤悲之言,岂不可憾哉! ( 5 分)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洗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 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注: :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1)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 3 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