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防治.4.28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63003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病防治.4.2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方病防治.4.2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方病防治.4.2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方病防治.4.2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方病防治.4.2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病防治.4.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病防治.4.2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病防治我市境内地方病主要有鼠疫、碘缺乏病、布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包虫病5种地方病,其它地方病未发现流行。1972年中共玉门市委成立了地方病领导小组, 1984年因机构改革,地方病领导小组工作移交玉门市人民政府,挂靠市卫生局,下设办公室,设有专职主任,负责协调组织全市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疾控中心下设地方病防治科,有专业人员3人,均为中级职称,简略负责地方病的防治与监测。经过多年的防治实践,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鼠疫在动物间流行不断的情况下,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碘缺乏病实现了实际消除的掌握标准、布氏菌病达到稳定掌握区标准,地方性氟中毒、包虫病得到有效掌握等防治阶段目标。一、鼠疫防治

2、玉门属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介于东径97。10-97。45,北纬39。15-39。45间,动物地理区划属青藏与蒙新区交接的西祁连山地,海拔2500M4500M之间, 监测疫源面积10572平方公里(所属肃北鱼儿红4649平方公里)占甘肃省疫源面积的13.2%,占酒泉市疫源面积的21%。分布于南部山区清泉、赤金、昌马三个乡镇。周边与嘉峪关市、张掖市肃南县、肃北县、瓜州县、马鬃山相连。玉门市是甘肃省级鼠疫监测点。1972年至1991年我市鼠疫监测工作是在甘肃省201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商量所)和酒泉市防疫站(酒泉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完成的。1992年我市专业防治人员力气补充加强后,独立担当

3、全部监测工作。目前在鸭儿峡已建设了符合标准的120平方米鼠疫强毒实验室,具有大专水平以上专业防治人员3名。专业人员每年进行鼠疫疫情处置演练,做到准时、快速、有效应对,保证了应对疫情处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依据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省市要求制定了玉门市突发鼠疫疫情应急预案,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为组长的玉门市鼠疫防治规章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治合力。完成酒泉市政府下达我市25万元鼠疫应急物资的储备。玉门鼠疫防治工作开头于1972年。1975年甘肃省201所从比邻肃北鱼儿红地区自毙狐狸体内检出鼠疫菌,证实为鼠疫疫源地。 1972年1977年在我市发生两起因剥食染疫动物引发的

4、人间鼠疫疫情,造成经济损失近1个亿,致使兰新铁路中断。进入80 年月结合疫源监测工作,开展灭獭拔源工作,有效降低了宿主密度。1996年在鱼儿红灰条沟和豹子沟自毙旱獭体中分离出6株鼠疫菌,动物间疫情开头流行,1997年旱峡地区动物间呈爆发流行,时任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和卫生部副部长彭玉及鼠疫防控专家刘云鹏教授亲临现场,视察指导防治工作,玉门市依据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在疫情暴发流行的旱峡地区进行了灭獭工作,动物间疫情迅速得到掌握,未波及到人间。1993年和2002年两次从石油沟的旱獭体内检出鼠疫菌,2003年正式被判定为甘肃省第10个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县。至2009年共计检出鼠疫菌53株,其中从牧羊犬

5、体内分离出1株鼠疫菌,属甘肃首例,获得酒泉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在重点地段设立石油沟、鸭儿峡、昌马西湖检疫卡3个,对过往车辆和人员开展检诊检疫,成功截获了3起偷运旱獭大事,发挥了“哨卡”作用。二、碘缺乏病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腹地,水源和食物中碘含量均低于标准,属碘缺乏病流行地区,病情流行较重,1979-1980年在对全市进行了甲状腺患病率的普查,患病率达到21%。经过补服碘油、投放碘砖以及大力推广食盐加碘等综合防治措施,1986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掌握区标准。到1987年,患病率下降到1.94%。1986年后防治工作以大力推广全民普及食盐加碘为主,市卫生局、商业局、供销社联合发出关于在我市使用碘盐的通

6、知,市疾控中心会同盐务、工商加大全市盐务市场的监督检查,提高了居民碘盐使用率和合格率。防治工作取得了实在效果。1999年,8-12岁学校生甲状腺I度肿大率为7.38,居民户碘盐合格率、学校生和妇女碘缺乏知晓率均达到95%以上,尿碘中位数222.20ug/L,,经省市评估达到了基本实现消除碘缺标准。2009年,8-12岁学校生甲状腺I度肿大率为3.5,居民户碘盐合格率、学校生和妇女碘缺乏知晓率均达到95%以上,尿碘中位数272.47ug/L,碘盐掩盖率达到97.22、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7.22。经酒泉市疾控中心和甘肃省地办室评估小组现场考核评估,我市达到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三、布鲁氏菌病防

7、治布鲁氏菌病在玉门为历史疫区,1967年全市普查,查出患者3073人,接受菌液、抗生素、中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畜间接受气雾免疫连续几年的监测与防治,患病率由1972的7.55下降到1987年的0.40,1986年经省地病办考核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掌握区”标准。1986年以后我市布鲁氏菌病每年以抽查三乡九村的形式进行监测,患病率下降到1996年的0.04。1998年重点调查217名现有老患者,发现尚存老患者60人,除2人迁往外地,其余58人全部治愈。1990年以后再无新发病例。1999年经考核验收达到了布病“稳定掌握区”标准。2005年以来由于养殖业的进展壮大,从外省各地引进大量奶牛和羊只,因检疫

8、措施不力,使布病疫情有所抬头,2006年到2009年对全市屠宰、养殖等重点人群调查4899人,血清检测510份,查出阳性21人,其中有症状的患者8人,经过乐观治疗,除1人症状缓解外,其余全部治愈。四、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俗称“黄斑牙”,是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事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全身蓄积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骨骼和牙齿的转变。我市属于饮水型氟中毒流行病区,水氟含量在1.1mg/L-1.95mg/间,属氟中毒轻等病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下西号、黄闸湾、柳河、花海镇、赤金镇、等乡镇,威胁人口达5万余人,大小牲畜19万余头。1984年地方性氟斑牙患病率

9、52.65%,氟骨症患病率为14.28%。1986年至2009年对上述乡镇通过打机井89眼,修建蓄水池4个等降氟改水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氟含量均达到了国家平安标准,并进行了建档管理。经连续多年监测,全市城乡各供水点水氟含量也均在平安饮用标准(1.0mg/L)之内,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均为超过30%,未发现氟骨症患者。2009年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9.1%,氟斑牙指数为0.14,无氟骨症患者发现,氟中毒流行强度等级为阴性,即我市地方性氟中毒得到有效掌握,达到了稳定掌握的标准五、包虫病防治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在我市发病的主要是农夫。侵害最多的部位是肝脏

10、。1986年至2000年通过包虫病流行基线调查全市共发现18例病人,其中肝包虫17例,肺包虫1例。经回访调查手术治疗后全部痊愈。2008年与省疾控中心联合对全市包虫病病情进行基线调查,B超检查1000人未发现可以症状者,12岁以下儿童120名查出阳性1人,摸底调查家犬7753只,全部进行了登记备案。包虫病病人调查2000年以来发现病例10例,其中肝包虫7例,肺包虫3例。经手术治疗均已痊愈。内容总结(1)地方病防治我市境内地方病主要有鼠疫、碘缺乏病、布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包虫病5种地方病,其它地方病未发现流行(2)地方病防治我市境内地方病主要有鼠疫、碘缺乏病、布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包虫病5种地方病,其它地方病未发现流行(3)分布于南部山区清泉、赤金、昌马三个乡镇(4)周边与嘉峪关市、张掖市肃南县、肃北县、瓜州县、马鬃山相连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